新叶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新叶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392000
  • 印刷时间:2011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2254843
作者:李秋香、陈志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编辑推荐

  《新叶村》一书是乡土建筑研究的一个典范,它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将乡土建筑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去研究,以一个生活圈、一个完整的村落为对象,运用系统的、关联的、动态的、发展的、比较的方法,去揭示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历史。研究达到国际水平。《新叶村》一书主要特点,通过对古村落建筑的研究,发掘出深层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了解到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一个村落是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终形成特有的村落格局、文化习俗,以及不同建筑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轨迹。此书不仅对今人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了解浙西地区的乡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乡土建筑研究的重要积累,是对乡土文化史的重要补充。
场所。

 
内容简介

  新叶村位于浙江建德市,宋代始建,迄今已历经800年风雨。新叶村是「叶姓」血缘村落,历代以农耕为主,耕读传家,为浙西地区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目前村中仍旧保留着早期的村落格局、街巷,还有不少明代以来建造的住宅、祠堂、宝塔、庙宇、书院和文昌阁,成为玉华叶氏繁荣的佐证。目前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述说着这个宗族从一支一派到多支多派发展的全过程,述说着宗族制度的牢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可以从文峰塔、文昌阁、书院以及许多大宅的书房中看到;农耕生活和相应的文化也可在土地祠、玉泉寺之类建筑物中找到遗迹。最有趣味的是,这个家族从元末明初的兴起到明末清初开始的衰落,整个的历史过程也都在不同时期构建的房舍和聚落规划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此完整的血缘聚落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建筑类型,如此丰富的人文信息,为新叶村的研究提供了一处良好的实验

作者简介

  李秋香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1989年起从事乡土建筑的研究。主要专著有《中国村居》、《石桥村》、《丁村乡土建筑》、《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川南古镇——尧坝场》、《高椅村》、《郭峪村》、《流坑村》、《十里铺》等,主编乡土瑰宝系列书籍《宗祠》、《庙宇》、《文教建筑》、《住宅》(上、下)和《村落》等。

  陈志华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留校任教,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合作编译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建筑美学卷》,另有杂文集《北窗集》。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调查和研究,出版《楠溪江中游》、《诸葛村》、《婺源》、《张壁村》、《楼下村》和《俞源村》等著作。

目  录
前言
第一篇 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
  一、地理历史文化背景
  二、叶氏源流
第二篇 村落规划
  一、村落选址
  二、外围环境
  三、村落的结构布局
第三篇 祠堂
  一、宗祠制度
  二、祠堂的兴建
  三、祠堂的社会功能
  四、祠堂的维护
第四篇 文化建筑
  一、玉华叶氏的劝学传统
  二、书院和学塾
  三、抟云塔
  四、文昌阁
第五篇 居住建筑
  一、住宅的形制
  二、住宅形制的演化
  三、住宅各部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处理
第六篇 其他公共性建筑
  一、玉泉寺
  二、鼓楼
  三、土地祠
第七篇 建筑结构·装修·装饰
  一、大木结构
  二、小木装修
  三、砖瓦石作
  四、建筑装饰
第八篇 立基造屋
附录
  附录一 传统佳节三月三
  附录二 上梁踏栋
  附录三 新叶昆剧团的兴与衰
  附录四 新叶村人物及大事年表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990年4月,我们来到了浙江省建德县的新叶村。新叶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山村,在中国内地,在几十万个自然村落之中,它并没有什么特别耀眼之处。在它七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产生过一个声名显赫、值得夸耀的人物,也没有建造过一幢卓然不群的房屋。在今天的商品经济大潮之中,它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了我们,使我们所尝试的乡土建筑的研究方式要从这里开始呢?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为了生存和繁衍,用长满老茧的双手,一木一石,营造起一幢幢房屋,一座座村落。但是,这些极普通的房屋和村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在建筑史上大书特书的是宫殿、庙宇、陵墓和城郭。殊不知,正是在这些极其普通的村落里,我们祖先用奶汁和亲情喂养了整个民族,孕育了也发展了民族的文化。因此,乡土建筑中所保留的我们民族的记忆、民族的感情最丰厚。不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没有乡土建筑是不完全的,研究中国的文化史,也不能没有乡土建筑。然而,对民居的研究是困难的。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频繁、灾荒不断,颠沛流离、逃难避乱简直成了民族历史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不大容易找到从定居以来,经几百年稳定的、不间断的发展而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村落。绝大部分村庄都是几经变迁,而且详知变迁的人又几乎没有。
新叶村是个难得的例子,它古老,有规划,建筑质量好。村落发育程度相当高,建筑类型多,而且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新叶村始建于宋末元初,从玉华叶氏第一代叶坤到这里安居后,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共计三十余代,一直没有间断地保持着血缘关系的聚落。它排斥了各种外界的干扰,避开了战乱灾祸,在一块并不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成一个巨大的宗族。也许是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叶氏后人不愿轻易地拆掉祖上留下来的房屋,这就使这个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筑大多得以保留。
玉华叶氏在七百余年的历史中,有的创业,有的守成,有的豪富,有的曲折,这些世世代代人的不同经历和向往都留下了他们各自的印记——他们建造的村落和房屋。新叶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记录历史发展的清晰和完整。我们第一次进入这个村庄,就立刻感到新奇和惊喜,虽然它的两百多幢房子建得密密麻麻、参差不齐,但仍旧没有突破元明时期规划的轮廓。在这个村里仍旧保留着不少明代以来建造的住宅、祠堂、街巷、宝塔、庙宇、书院和文昌阁,成为玉华叶氏古代繁荣的佐证。那些大大小小的祠堂,述说着这个宗族从一支一派到多支多派发展的全过程,述说着宗族制度的牢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可以从文峰塔、文昌阁、书院以及许多大宅的书房中看到;农耕生活和相应的农耕文明也都可以在住宅、土地祠、玉泉寺之类建筑物中,以及它们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和斗争中找到痕迹。最有意义的是,这个家族从元末明初的兴起到清代中后期开始的衰落,整个的历史过程也都在不同时期的房舍构建和聚落规划布局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此完整的血缘聚落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建筑类型,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如此有序的村落结构,如此完美的与自然环境的磨合,新叶村为我们的研究设想提供了一处典型的实例。

 新叶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