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忠孝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10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5056000
作者:宋林飞,夏爱军,王裕民 编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内容简介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梳理、弘扬这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同志提出的“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无疑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编著这套丛书的倡议,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研究会名誉会长向守志、韩培信、许仲林等老领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力、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均给予了具体指导;省研究会两任会长张耀华、沙人麟等亲自策划,草拟编写体例;宋林飞院长召集丛书作者研究具体的编写方案和要求,并将丛书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计划,出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重视这套丛书的出版;省财政厅在经费上给予了支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这套丛书的编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目  录
总序
上篇 概论
 一、忠孝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一)“孝”道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二)“忠”道的历史源流及演变
  (三)“忠孝合一”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实质
 二、传统文化下的忠孝道德观
  (一)孝敬父母是传统忠孝道德观的根本内容
  (二)兄弟友爱是传统忠孝道德观的重要内容
  (三)敬宗睦族是传统忠孝观的主要内容
  (四)忠君报国是忠孝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三、现代社会中忠孝伦理状况
  (一)传统忠孝道德状况滑坡和失范有其历史原因
  (二)敬老养老是传统忠孝道德观在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 概论 
  一、忠孝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我国古代社会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大
类,即所谓“五伦”。五伦中,父子关系和君臣关系又是两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绝对服从君主,即所谓的“忠”;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绝对顺从父母,即所谓的“孝”。这样,忠孝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最高准则和价值追求,历来受到大力推崇和宣传。流传下来的《孝经》和《忠经》就是古代忠孝道德观的两部经典著作。这两部著作的面世,既是对过去社会中忠孝道德观的经典总结,同时又对未来社会中忠孝道德提出规范。这两部著作对忠孝道德观作了全方位的阐述,深刻阐述忠孝道德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忠经》说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孝经》也说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忠孝道德成为与天地并存、人人必须奉行的永恒法则。不过,由于调整人际关系的对象不同,忠和孝两种伦理道德的内容也有差异,尤其是两者的地位以及出现时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孝”的出现时间早于“忠”,“忠”的概念形成迟于“孝”,“忠”是在“孝”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孝”的延伸和扩展。具体说来,孝道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由于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的紧密结合,孝道不仅可以起到“亲亲”的作用,而且也能够体现“尊尊”的作用,由此可以维护和调整父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忠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
  ……

 忠孝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