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 才能看見

当前位置:首页 > 港台圖書 > 心理/励志 > 停下來, 才能看見

  • 版 次:1
  • 页 数:280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2月28日
  • 开 本: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9863200840
作者:慧敏法師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编辑推荐
名人推薦

  王浩威(醫師、作家).光禹(飛碟電台「夜光家族」主持人).李欣頻(作家、創意人).張德芬(身心靈作家).賴佩霞(《魅麗》雜誌發行人).釋慧開(南華大學代理校長)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韓國網友熱烈迴響
  ◎本書可讓心情變得非常舒坦,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檢討自己,因而了解自己為何會經歷一段苦痛的愛情。我鄭重推薦這本書給大家,請大家一定要看。
  ◎這是一本讓人想要推薦給知心好友的書,可以在一天內讀完又令人深受感動。雖然放下與堅持這類的話說來容易、明白,但總是無法真的做到。然而在讀完此書後,會想下定決心來做看看。
  ◎文章相當優美,雖是佛教師父所寫的書籍,基督教徒同樣也會引起共鳴。書中有許多很有用的文章,我認為對信仰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推薦大家一起來閱讀。
  ◎這是一本可以一讀再讀的書。我認為任何人接觸到這本書,其生命就會開始產生變化。
  ◎一見到書名我就很心儀,剛好我有位主管之前只知不斷向前衝,而現在萌生退休意念,我就送給他當禮物。他看完書後幾度向我道謝,直說這正是他需要的書。
  ◎這本書撫慰了鬱鬱寡歡的我。這不是一本隨意躺著翻閱的書,應該買一本放在書架上,想看的時候隨時都可以閱讀幾頁,並且花上幾個月來消化、細細品嘗。
  ◎讀過慧敏法師的書之後,我的心變得輕鬆,似乎內心也在修練,即使看到單純的事情,我的心也不會隨之起舞。真的推薦這本書,被眼前事物所困擾或煎熬的人們都可以來閱讀。
  ◎慧敏法師的文章雖然簡短,卻留下深遠的餘韻,讓人們的心溫暖,帶給孤單不安的人們安慰,也幫助我冷靜地反省自我。聽他人書評還不如自己親自閱讀,我誠摯推薦這本書。
  ◎在充斥了政治廣告與噪音的網路推特資訊中,慧敏法師的文章就如同一朵玫瑰,身為天主教徒的我也買了師父的書。停下來,所以心情變得平和,也就自然舒壓了,真的是一本好書!
内容简介
這本書,療癒了140萬人的心!
讓跨越宗教藩籬、《華爾街日報》盛讚的心靈導師--慧敏師父
用簡單智慧的話語,解開愛情、未來、關係、心靈的人生問題
敢不敢停下來,給自己再一次看見幸福的機會?
學業、情感、夢想、未來--與我們緊密相連,卻常常讓我們疲倦徬徨。
何妨停下來,解開、梳順、想像、看見。幸福,不在他方。
  慧敏法師畢業於柏克萊大學,並獲哈佛碩士學位和普林斯頓博士學位,是第一位在美國大學當教授的韓國僧人。他和平凡人一樣,曾對生活感到困惑,對人生感到迷惘,對愛情產生苦惱;嘗過人生種種滋味後,最後決定出家受戒。他跳脫人世間的各種關係,直視事物本質,以明瞭而溫暖的文字解答人生中的重要主題,予人清泉般的智慧與洞察。
  這本書是寫給--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慧敏法師
  第一位在美國大學擔任教授的韓國僧侶。韓國高中畢業後,他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留學,於哈佛攻讀比較宗教學碩士學位時,決定出家,2000年在海印寺受戒成為曹溪宗的僧人,並於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宗教學博士,現於美國麻州的罕布什爾學院擔任宗教學教授。
  最初,他以「獨自修道沒有用,大家一起幸福過生活」為出發點,在twitter上發表文章,而這些文字以驚人的速度被轉發,獲選「最有影響力的twitter使用者」。《華爾街日報》對他讚揚有佳,許多基督徒也跨越宗教藩籬追隨他,名列韓國「新世代的前三百大領導人」之一。

前  言
推薦序1
停下腳步,發現生命中的吉光片羽
  早在九百多年前,蘇東坡就在〈臨江仙〉中寫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對於現代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而言,這也是極為貼切的生活寫照。問題是--我們如何能在「身不由己」的情境中,活得比較幸福、快樂而且自在?
  很高興能夠讀到慧敏法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他在書中告訴我們,如何在繁忙紛擾的日常生活當中,稍稍停下腳步來,佇足留意自我生命和週遭世界中被我們忽略的吉光片羽,從「身不由己」的生命情境中,重新發現自己、找回自己、珍愛自己、善待自己、探索自己、轉變自己、提升自己,同時能用心關懷週遭的人和週遭的世界……最後能夠忘卻自己、超越自己,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慧敏法師出家受戒於韓國曹溪宗,屬禪宗傳人,書中處處禪機與禪意,不落窠臼八股,又充滿了現代感,我極力推薦大家抽空一讀。讀者可以深入體會書中的微言大義,然後運用在日常生當中,讓生活與修行融合為一,讓自己活得更為充實而又自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此刻,我為何忙碌?
人們一般認為「心」和「物」是分別存在的兩個事物,心在身體裡,而物在身外。我們的「心」會受到外「物」支配,隨之悲喜,於是我們感覺到「心」對比於無窮無盡的宇宙,是那麼渺小,那麼軟弱。
然而,菩薩的教誨推翻了我們的想法。不是世間的「物」使人悲喜,是我們以自己的「心」在外「物」上的投射,去認識、分辨外在的客觀世界。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的世界是內心的投射?我來舉一個淺顯的子,這是一位不久前完成法堂佛事的師兄告訴我的。
「造過房子的人可能都有相同的體會。建法堂到了屋頂要上瓦的時候,不管走到哪裡總會看到寺廟、民宅屋頂上的瓦。到了要鋪地板的時候,走到哪裡都是看到地板,總是注意到各處地板的木紋、顏色和牢固與否。當我意識到這個事實,便有了小小的感悟:我們看待世界的目光,似乎總是遵從著內心關注的方向。我重新發現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並非整個宇宙,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心眼』能夠看到的有限的一部分。」
我聽了這些話,仔細想來,的確如此。我們並未認識整個世界吧?實際上,也沒有必要知道整個宇宙發生的所有事情。我們只認識透過「心」的鏡頭看到的世界吧?
在心裡設定「現在需要什麼」,心的鏡頭便會只投向自己一直追求的東西,我們便只能夠看到那些。這就像得道高僧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普通人不會在意,而苦苦追求真諦的修行者一下子便能發現蘊含其中的教誨。
那麼,我們的心似乎也不是被動為外在世界擺布的無力存在。至少,「心的鏡頭」投向哪裡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嗎?然而,透過「心眼」看到的世界都是局限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調整鏡頭的焦點,世界便會如我們想看到的那樣。不過,以自己的意志來調整鏡頭的方向並不簡單,絕對需要努力。
我們的心有強大的慣性,會遵循以往的結論。比如遇見平時很討厭的人,肯定會先看到這人的缺點。如果試著調整視角努力去發現他的優點,剛開始雖然可能會有排斥感,覺得太刻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某一時刻,你會發現周圍真的全是好人,即使他們並沒有改變。好惡全取決於自己用什麼眼光來看待。
更重要的,不是心的鏡頭的角度,而是鏡頭本身的品質。也就是說,鏡頭的顏色取決於面對世界的我保有怎樣的心態。心情愉快,鏡頭必然也染上一層輕快,透過它看到的世界必然也會歡樂祥和。相反的,如果感到孤獨,心的鏡頭看到的也是無比孤獨的世界。
因此,世上之事本身並沒有所謂幸福、不幸、美好、糟糕之分,分辨這些的並不是世界,而是「心」之透鏡。看到秋天的落葉,有人覺得美麗,有人會感到孤獨。同樣的景象,卻會隨著內心的孤獨或平和而有不同的心境。

 停下來, 才能看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