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2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313122
作者:刘建军 等著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编辑推荐

     大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冲杀后,进入平静的大学校园,也终于可以思考一些社会人生的问题、一些大本大原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理想、信念、信仰这类问题。老师们也在思考,特别是那些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们。不但思考,而且对话,与大学生们进行着对谈。在课堂上,在网络上,以及在一起去食堂的路上,师生们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刘建军等编著的这本《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所收录的二十多封书信,就是这种对话和对谈的一些记录。

 
内容简介

     刘建军等编著的这本《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是十几位高校教师写给学生们的几十封书信。这是些普通的信件,但其中讨论的却是一个不寻常的话题——信仰。在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中,在充满个性的思路言说中,师生们探讨了人类心灵世界中的这一敏感而奇妙的话题。什么是信仰,怎样来把握信仰?信仰对社会有何意义,对人生有何意义?是否没人都需要信仰,是否人人都具有信仰?当代大学生应该做出怎样的信仰选择,树立起怎样的信仰呢?……《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提供了一些思考的线索。

作者简介

     刘建军,1963年10月生,山东博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个人著作5部,合著60多部,发表论文140余篇。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论》《追闯信仰》《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爱国主义教程》《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等。

目  录
信仰的意义
01.必须相信点儿什么,生活才能继续
02.信仰:超越现实的强大力量
03.信仰的缺失与信仰的渴望
04.人生征途的理想之光
05.追求卓越与享受平凡
06.一块洁净的心田、一种宁静的心境、一个远大的目标
07.谈相信、信念与信仰的区别
08.物质、精神与信仰
09.谈谈信仰与宗教
10.理想点儿好,还是现实点儿好?
11.慎重选择人生信仰
12.我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13.我有这样的理想难道错了吗?
前  言
在当前的中国,“信仰”这样一个原本有点私密的词成了一个相当热门的公共话题。一时间,不同领域和阶层的人们都谈论起“信仰”来了——这无论如何是不同寻常的。它或许能说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信仰”成为一个不能不谈的重大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大学校园也得到了印证。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校园是社会面貌的风向标,而青年学子则是社会中最活跃的一群。大学生们在经历了高考的冲杀后,进入平静的大学校园,也终于可以思考一些社会人生的问题、一些大本大原的问题,其中就包括理想、信念、信仰这类问题。
老师们也在思考,特别是那些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们。不但思考,而且对话,与大学生们进行着对谈。在课堂上,在网络上,以及在一起去食堂的路上,师生们进行着思想感情的交流。本书所收录的二十多封书信,就是这种对话和对谈的一些记录。说是“记录”,当然并不是最原始的东西,而是经过了梳理、加工和润色。但是,这些书信绝不是在大学生活之外人为地凭空“做出来”的。其中涉及的话题,都是从学生中来,从上千份相关的调查询问中来。有的同学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段落觉得熟悉。
媒体评论

          本书出版后,新闻出版报以“人生征途需要理想之光照耀”(2013年1月18日)、中国青年报以“27封信引发大学生理想之辨”(2013年1月22日)、中国图书商报以“一部关于信仰教育的‘打井’之作”(2013年2月5日)、中国教育报以“今天,怎样与大学生讨论信仰”(2013年2月25日)刊发了有关书评文章,全国新书目杂志(2013年第1期)、中国青年杂志(2013年第2期)分别以封面和内文插页形式发布了本书的书影和内容介绍。近日,博览群书、编辑学刊等刊,致电我社约写了评论文章,也将在近期与读者见面。
          教育部社科司主办的刊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通讯”(第12期)以“刘建军教授主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项目最终。
         《信仰书简》受到广泛关注”为题,介绍了本书出版情况并对其内容特色予以高度评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认真读了你关于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来信。
首先要谢谢你的信任,向我倾吐心声。在信中我看到了一颗跃动着的灵魂。你的提问正好启发我思考,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你交流。
我从网上看过“小悦悦事件”的视频。坦率地讲,我和你的心情一样:痛心、失望、悲愤,同时也有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在一个需要救助的弱小生命面前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们为何如此麻木不仁?是什么泯灭了他们的恻隐之心?我看到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有人悲痛于生命之花的凋零,有人愤怒于“十八冷士”的冷漠,也有人在冷静地分析冷漠背后的根源。其中,认同度最高的一种说法是,自南京“彭宇案”之后,人们不再期待善良和道德,不再相信公正和法律,认为自保比美德更重要,所以才有这么多人选择了袖手旁观、绕道而行。在信中你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扪心自问,不敢保证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你也怀疑法律、怀疑道德,甚至怀疑人生。我注意到,你对自己的这些“怀疑”同样也抱有怀疑。你信中说: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可以相信,人人自危的社会和生活还值得期待吗?我们的生活和社会还能持续下去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得出一个推论:我们必须相信点儿什么,生活才能继续,社会才能维系。我们为什么必须要信些什么呢?或者说有所信任、信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我想大概有这么几点:相信和信任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种安全模式。
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其他各种需求实现的前提与保障。你知道,对于非洲草原上的每一种动物来说,每天早晨都必须以拼命的奔跑开始,这是一种动物世界里从无安全、永无宁日的活命法则。这种没有安全保障的生活固然不幸,但没有安全感并不比没有安全好多少。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着怀疑和不信任,即使他生活在一个并非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也将时时处处如临大敌。
没有安全、安宁的生活,怎么可能有快乐和幸福呢?如果我们警惕身边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份善良都报以防范,对每一项法律都报以怀疑,那我们就不是活在人类社会。而是活在丛林世界。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人生必将惶惶不可终日,这不是我们人类想要的生活。由此看来,仅靠出于自保的精明和怀疑并不能提供足以支持我们幸福生活的安全感,相信点什么,对什么抱有信任和依靠。是我们获得、拥有和享有安全感的必需品。

 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