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法的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作为方法的中国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36056
  • 丛书名:沟口雄三著作集
作者:[日]沟口雄三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1年07月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中国的“封建”与近代、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作为方法的中国、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写在“儒教复兴”之际等内容。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生于日本名古屋,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研究生时代师从爱知大学著名支那史家入矢义高,开始李贽文献的阅读和中中思想史研究。先后任东京太学文学部助手、中经琦玉大学讲师。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教授。在此期间,他成功地打通了东京大学文学部文史哲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对话机制,并在1985年创建了“中国——社会与文化”学会。他在2007年牵头成立集全日本宋明学者为一体的《朱子语类》译注刊行委员会,正式启动《朱子语类》日译的二十年大五程。退休后任教于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口一生不仅留下具有极大思想冲击力的著述,而且推动了多种国内与国际的大型学术活动。例如与中国学者发起“知识  共同体”对话,持续讨论战争的记忆与责任问题等等。主要著作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届折与展开》、《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的思想》、《中国的公与私》、《中国的冲击》等曾主编出版了《中国思想文化事典》,《在亚洲思考》(七卷)翻译有中国宋代佛教典籍《碧岩录》和王阳明《传习录》等。

目  录
第一部
 第一章 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第二章 关于近代中国像的重新探讨
 第三章 中国的“封建”与近代
 第四章 天下与国家、生民与国民
第二部
 第五章 作为方法的中国
 第六章 津田支那学和今后的中国学
 第七章 法国支那学、日本汉学和中国哲学
 第八章 写在“儒教复兴”之际
第三部
 第九章 被扭曲的近代中国像——洋务与民权、中体西用与儒教
 第十章 一个反“洋务”派的记录——关于刘锡鸿
本书主要相关人物表
媒体评论

  以中国为方法,就是以世界为目的。
  我们的中国学以中国为方法,就是要用相对化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并通过中国来进一步充实我们对其他世界的多元性的认识。以世界为  目的.就是要在被相对化了的多元性的原理之上,创造出更高层面的世界图景。
  这本书是我在四、五十年代度过青春、在六、七、八十年代埋头于中国研究之后,于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为下一代年轻人写下的自我检讨和自我批判。
  ——《作为方法的中国》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考察“中国近代”的视角
  亚洲正在发生巨大的地壳变动,尽管速度缓慢。一个置身于亚洲四小龙的包围之中不得不对自身的经济“落后”开始有所省悟的中国,正呈现在我们中国研究者的面前。
  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其给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1〕仅次于中日战争。从此舞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政治主义、原理主义的时代步人了经济主义、现实主义的时代。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尤其是在1960年的安保斗争中,中国曾经是台前幕后的主人公,然而现在却退
  为背景,成为亚洲四小龙成功背后的陪衬,尽管仍然让人有些心怀畏惧。
  中国在“文革”前后的巨大变化,使那些从“文革”之前就开始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们困惑不已,当然,他们对“文革”本身就困惑不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怀着五分批判(对于无原则的夺权抗争和错误的政治路线)、三分困惑(对于破坏了我心目中中国革命形象的日趋严重的现实状况)、两分共鸣(对于尽管如此仍试图在延安重新找回革命原点的主观主义意图[浪漫主义]),一直关注着“文革”的动向。也就是说,我也绝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人。至少我没有公开表明自己反“文革”的立场,也无意去批判那些在日本挥舞着“文革”大旗,为毛泽东、林 彪抬轿的所谓“文革’’追随派。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也是受到中国革命的感染而走上中国研究道路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我内心逐渐形成的对中国革命的憧憬本质上和那些“文革”,追随者是相同的,所以在没有挖掘出自己内部的问题之前,原理上我无法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批判他们。


 作为方法的中国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