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142619
作者:陈泽环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的欧洲诸多伟人中,施韦泽是一位独特的、具有传奇般经历的人物。他童年时期就极富同情心,青年时代又多才多艺,是一位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1899年)和神学博士(1900年),在欧洲有着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和远大的事业前景。但是,为了实现自己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志愿,施韦泽从30岁起开始学医。在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之后,前往非洲加蓬地区(当时为法国殖民地刚果),建立了自己的丛林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达半个世纪之久,直至逝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除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等著名人士高度评价了施韦泽在20世纪的国际性道德影响之外,曾经担任过德国哲学协会主席、国际哲学学会主席的当代德国哲学家汉斯•兰克也(Hans Lenk)认为:“在理论实践方面,他不仅是伦理精神实例的生动典范和令人难忘的多才多艺的人,而且的确是重要的伦理评论家和理论家。……无论在其实践,还是在思想上,施韦泽都是一个具体人道主义的天才。……施韦泽在伟大的天才中占有一席之位,也是在伦理学和人道主义中面向实践的思想者之一,是20世纪罕见的真正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施韦泽是一个极受德国人民尊重的著名人物。在当时西德美茵河畔的法兰克福设有德国施韦泽中心,在东德魏玛建有施韦泽博物馆,各地还有许多机构,从事支持、宣传、研究施韦泽的事业和思想的工作。以施韦泽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青年活动中心等等不胜枚举,有关施韦泽的德语出版物也有数百种之多。同时,我还了解到,法国阿尔萨斯京斯巴赫的施韦泽故居已经成为施韦泽博物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施韦泽之友的组织,并已有国际性的施韦泽协会,有关他的各种语言出版物至少已经有千余种。我国的东邻日本,是世界上第1个出版《施韦泽全集》(19卷)的国家。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是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施韦泽行动的人道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他的文化哲学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史中独树一帜,其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关于中国思想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华文化复兴也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作为中国学术界*部系统介绍和研究施韦泽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本书从伟大人格、文化哲学、伦理思想和中国研究四个方面,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
陈泽环,1954年生于浙江宁波,1971年上海市第二中学毕业后进上海重型机器厂工作。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3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200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2004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1989年至2005年之间先后在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等地访学。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博士点负责人、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包括道德理论、德国伦理学、道德建设、经济伦理学等方向。自1983年起至今,先后发表《未来属于孔子——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之思》(2015)《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2013和2014)、《道德结构与伦理学——当代实践哲学的思考》(2009)、《个人自由和社会义务——当代德国经济伦理学研究》(2004)、《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1999)等专著7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敬畏生命——50年来的基本论述》、《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文化哲学》等译著10部;《意识形态、文明根柢与道德基因》、《论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路径》、《核心价值与文化传统——陈泽环先生访谈录》、《论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伦理学发展路径中的“和”与“同”》等哲学—伦理学论文170余篇。
目  录
施韦泽论敬畏生命的伦理1
一、 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伦理问题1
二、 伦理的文化11
三、 人与人14
四、 人与生物17
五、 和平或者核战争19
六、 别了,非人道的信念!别了,核武器!21

导论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形成、内涵和地位1
一、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2
二、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内涵6
三、 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历史地位9

第一篇 伟大人格
媒体评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姆说:“阿尔贝特•施韦泽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大概是较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知识和道德传统的高成就的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施韦泽 “是一个伟大人物,正争取成为世界的道德领袖。”“他是惟一一位可与甘地相比的、对这一代人有道德影响的西方人。和甘地一样,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他以他自身生活实践作出的榜样的力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施韦泽论敬畏生命的伦理
一、 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我们用起源于希腊文的“伦理”和起源于拉丁文的“道德”这两个概念所指的一切,在人的正确行为中普遍地存在着。从而,不仅我们自己的幸福,而且其他人的幸福以及人类社会的幸福,都与我们有关。
如果人们扩展了与其他人的互助范围,那么可以说,伦理的发展实现了它的最初进步。
不开化的人的互助范围是很狭隘的。这种互助局限于他的血缘亲属,即对他来说是一个大家庭的体现的氏族成员。对此,我有亲身体验。在我的医院里,就有这样一些未开化的人。当我要求一个不需卧床的病人为必须卧床的病人提供一些帮助时,只有当他们两人正好来自一个氏族时,他才愿意干。如果不是的话,他就会坦诚地回答我:“这个人不是我的兄弟。”无论是酬谢还是恫吓,都不能打动他为外人提供帮助。
但是,当人一开始反思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他就会意识到,其他人本身就是他的同类和同胞。在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人看到他的责任范围扩大了,直至他把所有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都包括在内。
以这种不断发展的伦理观念为准则的思想家包括:中国思想家老子(前571—前471)、孔子(前551—前478)、孟子(前372—前289)、庄子(前4世纪),以色列先知阿摩司、何西阿和以赛亚(前7世纪)。而在耶稣以及使徒保罗的布道中,人对任何人都负有义务的思想已是伦理的基本原则。
各个伟大的印度思想家,无论他们属于婆罗门教、佛教还是印度教,在他们关于人类存在的形而上学见解中,已经存在着所有人都具有兄弟情谊的思想。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排除种姓制度的存在而在印度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从而只要他们想实行自己的伦理观念,就出现了许多困难。
公元前7世纪生活于巴克特里恩(伊朗东部)的查拉图斯特拉,由于他把人分为两部分,信仰与不信仰阿胡拉•玛兹达——光明和善之神的人,从而也不可能达到所有人具有兄弟情谊的观念。查拉图斯特拉要求,在为阿胡拉•玛兹达进行的斗争中,信徒要把非信徒当作敌人。当然,人们只要注意到下列事实:阿胡拉•玛兹达的信徒是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的爱好和平的农耕部落,而非信徒还是掠夺性的游牧部落成员,就能够理解这种立场了。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其他古代的哲学家只与不需为生计操劳的希腊自由人相关。这些哲学家认为,那些不属于这个贵族圈子的人是低等的,人们没必要对他们有多大的兴趣。

 敬畏生命:阿尔贝特·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