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

  • 版 次:3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01日
  • 开 本:16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435897
  • 丛书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
作者:申俊龙,曾智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编辑推荐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可供中医药学、中医文化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作为参考资料,也适合中医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者阅读。 
内容简介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丛书之一,是在收集和整理了中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资料与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调研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心得进行编写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从中医药学的人文精神、哲学思维方式进行系统挖掘,对以道御术的中医及其文化智慧进行了思考;同时也探讨了中医药传承与传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目  录
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的未来1
1.1中医的传承与传播:中西医比较研究的新境域1
1.2现代医学的“围城”与中医的未来5
1.3后现代条件下中医传承与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12
2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21
2.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21
2.2中西医结合的形成与发展28
2.3整体医学时代为中医学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34
3来自现实主义文化的中医40
3.1中医为什么产生于东方41
3.2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分析48
3.3中医学是多元文化的产物54
4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危机与挑战64
4.1中医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危机64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的未来
1.1中医的传承与传播:中西医比较研究的新境域
明清之际,西学东渐。随着东西方科学的交流,天文学、数学、地学等学科逐步形成了统一的科学体系,唯一的例外就是医学。西医传入中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仍然各成一体,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中西医交流频繁且西医整体水平占有优势的状况下,中医仍然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世界医学领域独树一帜,西医并没有也不可能取而代之或同而化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医同西医,在科学体系、思维模式和诊疗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和西医好比是为识别和处置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而采用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编制的软件系统,在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接口以前,两者并不兼容或者说兼容性很差。因此,比较中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对于从本质上了解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帮助确立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和结合途径,发挥两种医学各自的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1.1.1中西医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因而对事物生成机制
和运行模式的理解不同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和对事物发生机制的理解不同是中西医科学思维的重要区别之一,前者偏于系统论,认为是由分而生,后者偏于还原论,认为是由合而成;在具体的认识途径和方法方面,一个注重综合研究,一个注重分析研究;在事物运行机制的保障方面,一个是借助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加以调整,一个是针对出现问题的局部进行“修补”或“更换零件”。
以对舌的观察为例,西医除外舌的局部有溃疡或炎症,一般不重视舌诊;而中医对舌质、舌色、舌体、舌苔的观察就非常仔细,不是为了了解其微观结构和局部病变,而是作为观察人体整体病情深浅、轻重、进退和气血阴阳的窗口。
中医从系统论出发可以撇开对事物细枝末节的把握而对整体属性作判断,并据此进行有效的治疗,但往往认识偏于肤浅,因此,中医也在吸收现代医学的技术,提升辨证论治的水平。例如,借鉴内镜观察胃黏膜,黏膜色淡者,多为气血虚证;黏膜充血水肿,多为热证;黏膜红白相间,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多为气虚血瘀证。这样的辨证论治其科学性更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哲学智慧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