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心诗韵——禅门诗偈选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禅心诗韵——禅门诗偈选注

  • 版 次:1
  • 页 数:163
  • 字 数:200000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轻型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0092008
作者:李知行(心光)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编辑推荐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后又成汉传佛教的主流。历代禅师,常用妙语揭示**义真理,以诗偈感悟人生、启迪众生。书中收录的禅门诗偈,或简洁质朴,或高华大气,或直示法要,或隐含真机,精悍简约处诠释自然法则、洞彻人世智慧。

世间哪种语言*妙?莫非禅门诗偈。*上乘禅之禅髓、禅趣、禅境,简洁质朴而高华大气的诗风诗意与洞彻宇宙人生终极之道的超卓大智完美融合,宁静中法要尽显,风华里真机无限。读禅门诗偈,品禅之趣,观禅之雅,悟禅之智。                           


 
内容简介
佛教禅宗历代广大禅师,常以诗偈启悟学众,或直示法要,或隐含真机,都以超言相的第一流的语言揭第一义真理,展现最上乘禅之禅髓、禅趣、禅境,简洁质朴而高华大气的诗风诗意与洞彻宇宙人生终极之道的超卓大智完美融合。天下妙语,荟萃于此。本书是心光大师继《禅的大智慧》《禅镞——即心证道》之后,精选的禅门诗偈及注释。这些“载道”之诗,是为大众点睛“成龙”之妙作,是佛法之魂的天然流播,是中华禅不朽神髓神韵的应机绽放。
作者简介
心光大师,俗名万锡贵。1987年出家于少林寺;1988—1990年参学于青岛湛山寺;1991—1992年先后于温州头陀寺、天台山国清寺担任小知客;1993—1995年于哈尔滨佛学院就读,后转学潮州岭东佛学院毕业。
前  言

请读载道之诗           

佛教禅宗历代的广大禅师,常以诗偈[1]启悟学众,或直示法要,或隐含真机,都以超言相的第一流的语言揭第一义真理,展现最上乘禅之禅髓、禅趣、禅境,简洁质朴而高华大气的诗风诗意与洞彻宇宙人生终极之道的超卓大智完美融合。天下妙语,荟萃于此。

中国禅宗的实际创立者六祖慧能大师(公元638—713)无师自悟,他弘传的顿悟见性禅法“传佛心印”,为最上乘之“第一义禅”。被誉为“古佛再来”的慧能大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佛教第一人。当今汉传佛教的亿万信众,从教内僧众的传承世系上看,几乎全都是六祖慧能的后世子孙。六祖也常用诗偈传法,今年是六祖圆寂一千三百周年,特选禅门诗偈一百零八首,以资纪念,并供学友们时常持诵、体究。一百零八首远不足以体现禅诗大芳园的全貌,却也超出世间的“王者之香”。这不是普通的艺术作品,这是“载道”之诗,多为祖师[2]们对众说法时所述,这是佛法之魂的天然流播,是中华禅的不朽神髓神韵的应机绽放。

拜读这些禅的诗偈,就是向六祖等祖师“参学”,感受他们纯净博大的智慧胸怀,领受他们大道力大功德的熏染“加持”……我们当庆幸,大家有这样人生少有的灵慧福报,而与六祖等大师有此道缘。

禅不能思虑知解,只可以正智直觉契悟。欣赏禅诗,也不应偏重于思索解读诗句的言义,而重在宁神静虑澄心,去感觉、感应、感悟祖师心曲言外的境界、韵律、气象、神采。感悟可浅可深,若要悟道见性,则须离言绝思,超心意识。以有言启无言,直至无说无示、无感无应而又示说无尽、感应无穷,无证而证,不入而入,方是祖师直下真传的道韵。

亲近有真智洪范、无宗教执著的禅宗,是唐宋以来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为此也选录了一些与禅宗有大因缘、堪称“国士”的唐宋杰出诗人的诗作,也甚有禅味,与禅师诗偈相映成趣。

对当今读者可能不熟悉不了解的一些禅宗用语及诗偈中隐寓之意,选编者作了些简注,以期读者借此方便,消除文字阻碍,出自己灼见,与禅境有所相应。读者不妨先静心看几遍原诗,如能品出其妙处,也可不看编者浅注。

因属笔者的管窥之选,限于篇幅,所录诗偈仅到宋末。在此前后的大量佳作惜未录入。所据资料主要为禅宗典籍《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指月录》等。少数诗偈取自其他一些禅诗选本。

祖师法偈,一经入心即为道种,相信读者诸君定能善自珍摄。

 

 

心光·二〇一三年癸已.六月十九



[1] 偈:梵语偈陀(catha)的略称,亦称偈颂,是佛经的一种文体,整齐有韵律如诗歌,语言大众化,畅晓直白,内容是对所说法义的概要、点睛,如此便于学众读诵、领悟。禅宗也常用此弘法。

[2] 祖师:禅宗对先辈禅师通常也称祖师,而不限于达摩、六祖等。禅师一般指禅院主法的住持(方丈)和尚,也包括某些已悟道而未任住持的禅宗高僧。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佛从无为来
唐·佛光如满禅师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
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
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
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
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注释:
佛光如满:六祖下三世禅师,未详身世,马祖嗣法弟子,曾住五台山金阁寺等处,大诗人白居易是他的嗣法弟子。唐顺宗皇帝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师以此偈作答。
无为:无为法,即真如、法身,既是佛的来处去处,也是众生及一切有为法的来处去处。此归处,佛《自说经》明示是“无条件的存在”,此“存在”是佛与明眼禅师们亲证的真实境界,并非抽象的哲思、理念。
常住无心处:实际法身,佛之真性本体,未离心法色法,却不属心法色法等一切有为法。法身无一切相,有心则有相,而与法身不相应,即所谓“心行处灭”,“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心生时法身无生,心灭时法身无灭,在心的生灭相中,法身都了无踪迹。故言常住无心处,或言“无心合道”。
有住归无住:常住而无住,无拘滞局碍,则不住于心不住于物,不住于凡不住于圣,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有为不住无为,等若虚空而不住虚空,“无心是道”亦不可执,究竟如何?言不能及,但应信如来法身确实存在。

 禅心诗韵——禅门诗偈选注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