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音乐 > 《审美视点》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3946059
作者:周雪丰 著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钢琴力度形态与风格的研究专著,从乐谱中的力度形态、音响中的力度形态以及钢琴力度形态与风格几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立足感觉与认知,着力于个案研究,诠释形态与风格,有利于表演批评。笔者结合文献与实证,分析音符标记,捕捉音势形态,对应风格特征,统合概念思维。
涉及力度形态与音乐风格的相关性,作者以Brahms的两首钢琴作品的演奏样本为个案,作了详细的比较。就一度创作而言,Brahms的音乐风格宏大、威严、深沉、温馨,其力度布局深思熟虑,线条宽广,动力充沛。但本书研究的重点不在一度创作,而在二度创作的风格特征。该书对十名国际著名钢琴家的演奏录音进行了仔细分析,分项评说。 
内容简介
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有何识别特征?力度形态怎样与风格相连?这是音乐美学与批评理论尚待解决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兼顾的难题。力度所归属的乐感的模糊性是导致这些难题并进而影响到相关音乐美学理论(例如风格)难以具体指导创作与表演实践的重要原因。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Op.5》第一乐章与《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7》No.1的乐谱以及十二个演奏版本的乐谱与演奏、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演奏版本进行比较,从具体的音响感性体验与描述、乐谱分析中获得实证材料,同时寻求技术史(福柯)、诠释学(加达默尔)、解释与分析(格尔茨)的理论支持,并建立一个先描述后解释感性体验的分析模式,然后经过分析、归纳,总结钢琴力度形态的审美认知规律。
本书包括绪论、三章、结论与两个附录。
附录一、二是笔者经过乐谱与音响分析(其间多次调整分析方法,尤其是音响聆听、记录、分析方法)、记录、归纳、统计、推论形成的原始材料,研究就在文献与这些材料之上展开。
作者简介
周雪丰,200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上海音乐学院做博士后。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美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钢琴考官。2005年晋升西南大学副教授,现任“音乐美学”、“钢琴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  录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乐谱中的力度形态
 第一节 力度标记
  一、力度标记的演进
  二、范例力度标记的具体分析
 第二节 基本力度形态
  一、节拍与节奏
  二、织体与和声
 小结
第二章 音响中的力度形态
 第一节 音势形态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乐谱中的力度形态
  力度形态是具有力度特征的音符组合样式,它表现在乐谱和演奏音响中。在对力度形态的考察中,为了注意点的聚焦集中以便达到概念的清晰,笔者把力度形态分为两个侧面。第一侧面是体现在乐谱中的,对应于力度标记与音符组合样式(与节拍、节奏、和声、织体等相关)的力度形态。第二个侧面是体现在演奏音响中的,对应于音长、音高的不同规定性而与演奏的力度控制技术相关的力度形态(将由第二章来专题论述)。本章以乐谱力度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演奏为参照,把乐句作为考察的基本单位,从《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0p.5》第一乐章与《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①Op.117))N0.1的乐谱与演奏力度形态的比较(乐谱与演奏力度形态分析详见附录一、附录二)中,从力度表情标记、节奏节拍、织体、音高等音符组合样式中,分析乐谱力度形态。
  力度标记是乐谱中最直接的力度要求,速度与表情标记也有相应的力度要求。而音乐表现基本手段②中蕴涵的力度要求,可以分别从节奏与节拍,织体与和声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节奏与节拍方面包括标记节拍、实际节拍、节奏型等内容,织体与和声方面包括织体整体形态、音高形态、乐谱标记的演奏法形态、细节和声、和声布局等内容。在通常的音乐分析中,它们分别形成一定的音符组合,从这些音符组合样式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力度特征。
  本书选择以钢琴作品的个案研究来解读力度标记,因为范例有典型性。首先,钢琴在西方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各历史时期的作曲家谱写的钢琴作品的庞大数量可见。其次,从人们选择用钢琴替代管弦乐队从事伴奏与将总谱缩写为钢琴谱等方面来看,在各音乐体裁中,钢琴乐谱力度标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笔者以《勃拉姆斯钢琴奏鸣曲0p.5》第一乐章与《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0p.117))N0.1这两首作品为例,则基于它们是具有巴洛克、古典、浪漫主义特征的力度标记的钢琴音乐的典范。
  研究力度标记势必涉及乐谱版本。本研究选用的乐谱以布赖特考普夫(Breitkopf&Hartel)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为主。①其原因有三:第一,音乐学家罗森认为此版本是基于原版的较好版本。②第二,从笔者对照的另几个版本(RafaelJoseffy④、SCHIRMER@等)来看,它们的重音、力度标记有少许不同,其表情、速度术语有时虽意思相同,却用不同语言标示。第三,当笔者以十二个音响版本[op.5有卡钦(Katchen)、柯曾(Curzon)、阿·鲁宾斯坦(ArthurRubinstein)、奥皮兹(Oppitz)、格里莫(Grimaud)、茹芭年科(Rubanenko)、科契斯(Kocsis)七个版本,Op.117N0.1有卡钦(Katchen)、鲁普(Lupu)、柯瓦塞维奇(Kovacevich)、波格雷里奇(Pogoreli-ch)、柯曾(Curzon)五个版本]为参照,⑤互证乐谱与音响的结果是:各版本在与力度标记密切相关的整体力度布局上差异较小,并且与Breitkopf&Hartel版本的力度标记近似。由此可见,本研究所选范例的乐谱版本也具有典型性。
  ……

 《审美视点》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