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40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8031228
  • 丛书名: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内容简介
本书文章是由曾在或正在编辑部工作的同事们提供的,他们从个人角度讲述的故事,涉及周刊从创刊至今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目  录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点滴回忆与感想
一场神经病
期望时代大刊
致董秀玉女士的信
“史前史”的一个小片断
德国记忆
向往文化
我的三联生活
1993,那些人那些事
随手一翻,找回一段快乐
见习香港
那一年,三联的生活很灿烂
“生活”漫忆
试刊号:封面故事的故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对《三联生活周刊》的点滴回忆与感想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回忆起来,十多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诞生之际,我曾在给它“上户口”时尽过一点力。
最早是从三联书店前负责人沈昌文先生、董秀玉女士那里获知创办这本刊物的意图。当时我任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一天晚上,沈、董两位来访,向我介绍了办一本新的《生活》周刊的设想,希望我给以支持并协助他们申请到刊号。在我那间不足七平方米的书房里,记得大家谈得挺投机。韬奋先生在半个多世纪前主办的《生活》周刊,早已成为中国出版人心目中的一个楷模,现在要传承它,把它发扬光大,这样的事自然能够谈到一起。
其实,当时我心中正酝酿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推动我国期刊界创办一批观念新、信息新、面貌新的培养迈向21世纪新人的新型文化刊物,希望这样的刊物能够把中国期刊引向一个崭新的阶段。1992年在南宁召开的一次全国文化综合类期刊研讨会上,我曾做过这样的呼唤:“期刊要全力以赴培养迈向21世纪的新人。这样的人,应该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相共融的革命人、接班人、创业人;是视停滞为最大隐忧而坚定不移地敢于开拓、创新、竞争的新人、强人、猛人;是善于学习人类共同创造的各种文化精神财富,特别是科学技术上的优秀成果,并且能够将之消化、吸收、改造和发展的智慧人、科技人、文明人。”“谁拥有这样的新人,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战略主动地位。”在听了沈、董两位所阐明的办刊意图后,我眼前豁然一亮:这不就像我所渴望看到的那种新型文化刊物么?以三联书店的功底,承办这样的刊物应有充分把握。
为《三联生活周刊》运作刊号的过程,已记不太清。只记得上、下讨论时,对于继承韬奋先生的事业,创办一本新的《生活》周刊,多数都能够认同。因此虽然申请刊号难,《三联生活周刊》却较顺利地获得了它。
此后我对这份刊物的动态也就比较关注。听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三联书店的这本刊物“只练兵,不出活”。他们聚集了精干人马,在刊物的宗旨、栏目、选题、策划、操作、风格等方面进行反复的演练,试刊本做过不知多少。就我所知,以这种孜孜矻矻的态度办刊的,实在不多见。仅这一点,就让我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从《三联生活周刊》正式创刊起,我便是它的读者。十年来,不仅眼看着它的成长,也已经视它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是一份精思且不流俗的刊物。你说它像《Time》,其实《Time》绝不可能有这么多中国的精彩;你说它太‘‘精英”化,其实它在努力实现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新人的提升;你说它有差误,其实每个差误都能成为它的新的成长的起点。办刊十年,筚路蓝缕,终于走向艺高业精的境界,正在进行着中国期刊人智慧的出色演练。
十年树木。《三联生活周刊》如今已长成中国刊坛上的一棵树。多么难得的树。衷心祝愿它更加葳蕤繁茂,永葆芳华!
一场神经病
书摘插画
插图

 三联生活周刊十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