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学评论 媒介素养专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中国传播学评论 媒介素养专辑

  • 版 次:1
  • 页 数:279
  • 字 数:373000
  • 印刷时间:2008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9063912
作者:陆晔 主编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编辑推荐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
陆晔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媒介素养教育。
李凡卓
媒介素养教育和师资培养路径。
Renee Hobbs
城市女性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以昆明市为例 单晓红
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媒介素养差异比较——对京皖两所中学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
林火灿 等 
内容简介
本论坛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所设,每年围绕一个专题,互为切磋,共享心得。我们不在意题目大小,只希望立足前沿;我们也不在意人数多少,只求开诚布公,有思想的碰撞,观点的辩驳。如果每一次讨论都能取得进展,哪怕只是非常微小的一步,我们都将会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兴奋。当然,我们同样不在意什么学科、何种方法。路有别,道可通,相识不必曾相逢。只要研究的是真问题,遵循真正的学术规范,就可以并能够相与谋。求新、求真、求实,求质量,在国内有声誉,在海外有影响,是本论坛的宗旨,也是希冀实现的目标。
本论坛名为“复旦论坛”,乃由我们操作,非是我们独占,相反,它是开放的,意在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一个公共的学术交流空间,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相信,只要敞开胸怀,真诚为本,学术至上,必能广结善缘,赢得同道的支持、信任、喜爱和参与。
“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期待您的思想和智慧,“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殷切企盼每年和您的相聚!
目  录
主编的话
主题演讲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
圆桌对话
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
媒介素养理念
关于传媒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的思考
在信息解构中确立主体性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法与步骤的探究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与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介素养: 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风险社会的媒介素养: “风险传播”的视角
受众媒介素养: 构建科学传播的基石
媒介素养行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①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
媒介素养在西方兴起几十年来,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都方兴未艾。那么,在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之下,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概念,它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关系如何?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应该立足于什么样的前提,又该以什么样的目标作为理论与实践推广的核心?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正是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的重要缘由。
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范式转移及其特征
在过去几十年间,媒介素养历经了四次可称为“范式转移”的变化。
1.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立场
第一代范式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下九流”的“带菌者”,传播对社会、高尚文化尤其是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一些学者将这一范式称为源自20世纪30年代英国传统的“利维斯式”的观点(Justin Lewis&Sut Jhally,1998),即认为大众媒介只能提供低水平满足、造成当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因此“批评意识的训练”能够在公众提升对大众媒介的辨别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杨击,2006);同样是基于保护主义范式,但却与利维斯的精英文化视角不同,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立足于道德维护立场,视大众媒介为传播不良意念和诱导劣行的罪魁祸首,对其在传播性和暴力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刺激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方面的作用,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因此提升公众的免疫力是首要任务(David Buckingham,1998;宋小卫,2000)。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刺激一反应式理论为这一范式提供了相应的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支持(吴翠珍,2004)。
……

 中国传播学评论 媒介素养专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