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全七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中国通史(全七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3月01日
  • 开 本:
  • 纸 张:
  • 包 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0816612
作者:萧璠 等著出版社:HarperCollins UK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编辑推荐
  全新修订版,改正了前一版中若干错误
  台湾继钱穆之后*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
  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首次引进大陆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记述,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全貌。
  本书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国立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
目  录
先秦史
 第一章 中国文明的诞生
  第一节 文明前的黑夜
  第二节 文明曙光的映照
  第三节 文明的跃升
 第二章 灿烂的殷商文明
  第一节 商代的兴亡
  第二节 经济生活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的构造
  第四节 商代的文化
 第三章 封建体制的鼎盛时代
  第一节 周人灭商与周初封建
  第二节 封建体制下的政治、社会与经济
  第三节 西周的文化
前  言
前言   (傅乐成序)   这部《中国通史》是我和几位年轻朋友的集体著作,也是一项大胆的尝试。我早有这么一个想法,邀集几位年轻朋友,每人分写一部分,合编成一部《中国通史》。因为写通史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一个人来写,极其吃力;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不但力不从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李鸿章曾经师事曾国藩,淮军也是模仿湘军的体制,但是彼此之间大为不同。这与他们两人的出身背景、治学经历都有关系。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身农家,历代以耕种传世,数百年来,都没有出过科举中人。他的祖父曾玉屏,是个讲江湖义气的男儿,年轻时常跟一帮花花大少在湘潭街市上奔驰吆喝,深受家人嫌弃;但是到了三十五岁却幡然大变,开始专心农事;对早年辍学不读的荒唐生活,更引为耻辱,因此四处征聘通才宿儒到家中来讲授。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受此影响,积苦力学。但是曾玉屏求好心切,反使得曾麟书战战兢兢,不易学成,在科考途上,屡遭败绩,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补个秀才。他只好放弃功名之念,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五个男孩身上。曾国藩便是出身在这样的背景中。李鸿章则不同,他是名门之后,诗书传家,恒以博取功名为念,因此没有曾国藩那种厚重朴实的农人气息,以及“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历练。
  曾国藩字涤生,排行老大,下有国潢、国华、国荃、国葆四个弟弟。祖父的殷殷垂望,父亲的未酬壮志,他一肩独挑。八岁时,入父亲所设的乡塾读书。曾麟书考场失意,对国藩却悉心指导。天不亮,父子俩就起床温习功课;夜晚就寝时,还把书放在枕边,重问白天的疑惑,答对了,弄通了,才能入睡。后来能够青云直上,幼年扎实的根基是一大原因。
  在湘乡私塾苦学十二年,曾国藩转入书院,更加努力向学。道光十八年(1838),他以二十八岁之年,高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在文人荟萃的北京,追随在甚负时望的唐鉴、倭仁等大儒之后,眼光胸襟因之一变,从八股文的牢笼中跳出,逐渐走向经世致用的大路,开始有“民胞物与”的胸怀,立志成就“内圣外王”之业。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国通史(全七册)(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主编、张鸣作序推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