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少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人缺少什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142671
作者:周国平 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编辑推荐

  •从严复到功利主义
  严复引进了英国哲学,试图让国人接受为法治社会奠基的自由主义,但我们接受的是浅薄的功利主义

  •从王国维到教条主义
  王国维引进了德国哲学,试图让国人接受为人生寻求和建立信仰的形而上学,但让我们习惯了教条主义

  •从哲学角度思考现实和解决方法
  通过两个失败案例,指出信仰和法制建设、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的重要性

  •学术界少见之见解
  对中国人究竟缺少什么、需要补充什么才有助于中国的真正强大都提供了非常中肯的分析意见,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并不多见

  •写作风格平易近人
  与一般学术书籍不同,此书语言平实流畅,毫无同类著作的艰涩之感,方便大众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继上世纪八十年代撰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后,历时三十年后的再一次切入学术领域,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案例剖析,从中梳理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历程和其中的得失,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
  作者提出:严复是中国早期看世界的头一人,引入以进化论为代表的英国哲学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警醒影响,对救亡图强的中国人影响极大,但同时,中国人过于实用济世的文化使得在吸收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功用而忽略了其对个体精神倡扬背后的法治底色,具有浅薄和功利主义倾向,而严复本人也有意无意误导了这一倾向。而同时代的王国维则看到纯粹精神性的德国哲学中所蕴含的终极价值,将此视作一个民族崛起和长久发展所必备的养料,但终因理解应和者寥寥而跌入故纸堆。这两个案例从不同的维度揭示了中国在民族复兴道路上曾经的急功近利,从而指出信仰和法制建设、精神文化转型和社会秩序转型的配套的重要性,为今天我们的“中国梦”的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
作者简介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是中国研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其作品拥有广泛的读者和社会影响力。著有学术著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人生50个关键词》,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诗集《忧伤的情欲》,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  录
前言

上编 严复与英国哲学

第一章 西学第一人的名声和优势

一 西学第一人的名声
二 在西学上的优势
三 通西语是治西学的前提
四 看问题的世界眼光

第二章 从中西对比看中国问题的症结

一 对国民素质低劣的切肤之痛
前  言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之真理的新学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有两个人自觉地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哲学。严复是引进英国哲学的第一人,王国维是引进德国哲学的第一人,他们的工作给中国知识分子的西方哲学接受史标记了一个明确的开端。
  严复和王国维是有眼光的。在当时新学人士的心目中,西学的主干,一是政治学和法律学,二是自然科学,因为二者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唯有这二人认识到,西学的根基是哲学,西方社会进步和文明兴盛的秘密是在哲学中。有意思的是,仿佛冥冥中有分工,这二人分别把注意力投向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两个主要的不同系统,即英国哲学和德国哲学。德国哲学注重形而上学的追问,而这个追问的实质是要为人生建立一种精神信仰。英国哲学注重政治秩序的探讨,由此形成了自由主义的政治学说,而这个学说正是建立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础。检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考察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我们最需要建立的正是信仰和法治。回过头去看,可以说王、严二位各自抓住了中国问题的一个要害,他们的开创性工作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值得研究的两个案例,通过分析二人在接受中的短长,中国知识界对于二人工作的不同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接受西方哲学的难点在哪里,明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在什么地方用力。

 中国人缺少什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