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哲学家 > 苏轼《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 版 次:1
  • 页 数:169
  • 字 数:78000
  • 印刷时间:2010年0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5066719
  •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作者:童强 著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编辑推荐
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苏轼,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本书旨在从苏轼的角度追踪这位文化巨人丰富的精神景观,并注重考察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其对于宋代乃至整部中国文化史的意义,及其在陶铸我们民族、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方面所起的作用。相比于单纯的文学家的苏轼,思想者的苏轼或许更切近他留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竹杖芒鞋,吟啸徐行于中国大地上的东坡居士。  
内容简介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文艺领域堪称一代典范的苏轼,在哲学、美学、史学、政治以及人生修养诸方面也曾发表许多精辟之见,而且其间条理贯通,自成一家之学。 历史人物的学科分类,在中国官方史书中早已出现。《宋史》就有“道学”、“儒林”、“文苑”三传的分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的传记并未出现在《文苑传》中,这就意味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并非仅局限于文苑之内。
本书简明地介绍了苏轼的思想成就,力图恢复苏轼作为思想文化巨人的本来面目,考察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多方面的成就。
目  录
一、成长:截发愿作万骑先
二、初试:我初从政见鲁叟
三、理趣:不识庐山真面目
四、新政:眼看时事力难任
五、外任:惟有悯农心尚在
六、乌台:平生文字为吾累
七、黄州:也无风雨也无睛
八、学士:禁省相望亦偶然
九、惠州:报道先生春睡美
十、儋州:家在牛栏西复西
十一、回归:青山一发是中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二、初试:我初从政见鲁叟
苏氏父子三人重新回到汴京后,苏轼、苏辙都被任命为地方上的小官,但是他们都没有去上任,而是准备“制科”考试。所谓制科就是在正常考试之外,皇帝临时命令特别举行的考试,这当然是朝廷新增的选拔人才的机会。嘉祐六年(1061)八月,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兄弟二人参加了制科考试,苏轼写了六篇文章。他的答卷,无论是阐发道理,还是行文风格,都相当出色,随后参加殿试,苏轼获得考试第三等,苏辙第四等。
第三等实际上是最高等第,因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等、第二等都是虚设,从没有人获得这样的等第,而事实上,在苏轼之前,获得第三等就一个人。后来的六七十年里,也仅有两个人进入第三等。
考试结束后,苏轼被任命为风翔(今属陕西)府节度判官。兄弟二人在考试中联名高中,做父亲的自然也相当风光,“三苏”之名,传遍京师。苏洵免试留在京城做官,苏辙留在他身边照顾父亲。年轻的诗人告别父亲和弟兄,满怀希望,启程前往凤翔任职。
苏轼的从政经历中,任地方官的时间有十三年半,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签判、通判、知州等职,其中任凤翔签判时间最长,有三年之久,登州知州时间最短,仅五天就奉命调离。苏轼在地方官任上,政绩显著,所到之处,都深入调查民情民意,关心民间疾苦,尽可能为当地百姓做些有利的事情。
凤翔在今陕西西部,距京城不算太远。苏轼冒着严寒,于嘉韦占六年(1061)十二月到达任所。他在《石鼓歌》中说:“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从此开始了地方官的生涯。鲁叟指孔子,诗人意思说,自己一定会遵循孔子的教导,做好地方官。确实,苏轼不仅是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个出色的官员。他兢兢业业办理日常公务,还力所能及地多做实事。
在凤翔,他很快发现老百姓都不愿意做“衙前役”。这是一般老百姓都要摊到的差事,主要是为官府押运财物。押运财物在现在听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在当时,官府规定,押运者必须包赔损失。即使非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也让押运者赔偿,所以没有人愿意做这种事情。风翔的衙前役主要是在终南山砍伐木材。砍下的原木编成木筏,从渭河漂入黄河,最后运到都城汴京。但木筏途中要经过三门峡砥柱之险,木筏很容易撞散。木排一旦散开,一根根原木就随水漂走了。许多服役的人家都因赔偿损失而倾家荡产。
苏轼调查后发现,事情本来并不严重。服役者一般在水势较小的季节放筏,这样就会安全得多。但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在河水暴涨的季节也要衙前役运筏,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苏轼《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