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大栅栏街道“综合包户”志愿服务30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泉源——大栅栏街道“综合包户”志愿服务30年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10145327
作者:本书编委会 编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内容简介
  1983年3月,北京市原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团委发起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活动,也是现代意义上中国志愿服务的开端。“综合包户”就是党团组织发挥所在行业优势,结对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通过签订协议书的形式,将扶助时间、内容、责任等明确和固化下来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工委、办事处把“综合包户”志愿服务作为地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地区民生需求,紧紧围绕“构建活力党建、打造魅力街区、建设和谐大栅栏”的总体目标,不断创新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机制,逐步形成了“党组织统筹,党员骨干引领,社会组织协同,项目化运作”的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帮扶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活动形式从“一助一”帮扶发展到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以“综合包户”为龙头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动员广大群众和企业投身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形式, 三十余载坚持“综合包户”志愿服务不间断,已经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的一个典型和一面旗帜。本书稿正是对大栅栏街道工委三十年如一日坚持“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经验的总结,以期给更多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以启示,从而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话说当年——“综合包户”的缘起
 引子
 一、再访见证人
 二、话说当年
 三、相关报道
  1.《人民日报》称“综合包户”是“首都青年创造为社会尽义务好形式”
  2.《光明日报》记录了当年的“综合包户”协议书
  3.媒体宣传
第二章 回眸历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活动30年的蓬勃开展
 引子
 一、“综合包户”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1.第一个十年(1983—1993):萌芽初创、夯实基础的十年
  2.第二个十年(1993—2003):稳步发展、积极推进的十年
  3.第三个十年(2003—2013):抢抓机遇、阔步前进的十年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一想法,孟宪义说过,张楠说过,现在大栅栏街道团工委书记朱冉也说过,这更是“综合包户”项目持之以恒的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益的进步,“综合包户”也逐年有新突破、新内容,服务领域逐步推展到助老、助残、助学、助困、便民、互助、促进“4050人员”(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再就业和传统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服务对象也逐渐延伸到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等,同时将特困家庭青少年、问题青少年、下岗职工、失业青年、老“综合包户”服务队员、进京务工青年等纳入“综合包户”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团队也从党团组织和服务行业,发展到高校、企业、公司、个体户结成的志愿服务队。
  大栅栏街道是中华传统老字号的聚集区,许多老字号企业如同仁堂、内联升、张一元、瑞蚨祥、老舍茶馆等都参与了“综合包户”活动,肩负起了帮扶“空巢”老人的社会责任。一些企业一帮就是几年、十几年。2001年,作为百年老字号北京内联升鞋业有限公司选择“综合包户”中的助老服务,并把这种由企业出资,年轻人出力的形式看作企业引导青年职工投身公益事业的一项社会服务,2001年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先后与大栅栏街道煤市街东社区两位“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2006年与老人签订帮扶协议,制订详尽的服务计划,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不光过年过节给老人捎去慰问品、慰问金,连平时职工享有的福利,内联升也不忘给老人备下一份。每年重阳节为老人“送福履”是内联升职工志愿服务传统项目。
  ……

 泉源——大栅栏街道“综合包户”志愿服务30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