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谈吃(增订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知堂谈吃(增订本)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5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1119152
作者:周作人 著,锺叔河 选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编辑推荐

  精在编内容。

  八十七岁高龄的著名出版人,也是《知堂谈吃》的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谈吃,重点不在吃上,而在于对待现实生活时的气质和风度,崇尚的是一种精神。

 

  精在编选体量。

  中华书局版《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所收文章有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

 

  精在装帧设计。

  从素雅古朴的封面设计,到简约而不失简单的内文版式,再到质优的封面及内文用纸,处处可与知堂文章的雅致、冲淡气度相合。

 
内容简介
  《知堂谈吃》为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所作关于吃食的文章的结集,由著名出版人锺叔河先生编选。自1990年初版,2005年再版,并多次重印,销量非常不错。“民以食为天”,关于吃这个人生di一事儿,读者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更何况是名家谈吃,同样一种吃食,名家的笔下所流淌出来的文字,让我们领略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背后的知识和精神。正如编选者锺叔河先生所言:“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审读本书,那自然是愉悦的。今本《知堂谈吃》较之前两个版本文章有了大量的增补,由九十四篇增加到一百三十九篇,以文章发表时间为序排列。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一名启明(岂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他在国内学海军,公费留日原派学建筑,后来却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尤以散文写作知名。其实他乃是一位文化学者,一位思想者,所写的散文都是有文化思想价值的学术文字。其主要著作有《艺术与生活》《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知堂回想录》等,译作有《枕草子》《希腊神话》《卢奇安对话集》等,著译共计逾千万字。

  锺叔河(1931—),号念楼,湖南平江人。以编辑为职业,暇时亦事写作,所写有《儿童杂事诗笺释》《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学短》和几种散文集,所编有《走向世界丛书》《周作人散文全集》《周作人文类编》等。

目  录
1 编者序言(锺叔河)

1 戊戌日记三则
2 江南杂记七则
4 北京的茶食
6 故乡的野菜
9 喝茶
12 谈酒
16 菱角
19 苋菜梗
23 吃菜
28 溜豆腐的盐奶
29 《一岁货声》
35 《一岁货声》之馀
前  言
  编者序言

  吃是人生第一事,比写文章重要得多。
  “民以食为天”,这话谁都承认,不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之类文人墨客自我陶醉的雅言,一句“吃饱了撑的”就足够使摇而晃之的脑袋低成九十度。
  其实文人也是人,他的第一件事也是吃,不过他未必善于吃,更未必善于谈吃。
  《招魂》和《七发》都谈了吃,但一是为了骗死人,一是为了骗活人,谈吃而意实不在吃。束皙《饼赋》、陆羽《茶经》,算是专门谈吃的了,却又太像今之食品介绍或生活指南,文学性稍嫌不够。
  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兴趣的,例如苏东坡这首诗:
媒体评论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周作人


  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锺叔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谈 酒

  这个年头儿,喝酒倒是很有意思的。我虽是京兆人,却生长在东南的海边,是出产酒的有名地方。我的舅父和姑父家里时常做几缸自用的酒,但我终于不知道酒是怎么做法,只觉得所用的大约是糯米,因为儿歌里说,“老酒糯米做,吃得变Nionio”—末一字是本地叫猪的俗语。做酒的方法与器具似乎都很简单,只有煮的时候的手法极不容易,非有经验的工人不办,平常做酒的人家,大抵聘请一个人来,俗称“酒头工”,以自己不能喝酒者为最上,叫他专管鉴定煮酒的时节。有一个远房亲戚,我们叫他“七斤公公”—他是我舅父的族叔,但是在他家里做短工,所以舅母只叫他作“七斤老”,有时也听见她叫“老七斤”,是这样的酒头工,每年去帮人家做酒;他喜吸旱烟,说玩话,打麻将,但是不大喝酒(海边的人喝一两碗是不算能喝,照市价计算也不值十文钱的酒),所以生意很好,时常跑一二百里路被招到诸暨嵊县去。据他说这实在并不难,只须走到缸边屈着身听,听见里边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是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酸了。但是怎么是恰好的时期,别人仍不能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骨董家的眼睛辨别古物一样。
  大人家饮酒多用酒盅,以表示其斯文,实在是不对的。正当的喝法是用一种酒碗,浅而大,底有高足,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香槟杯。平常起码总是两碗,合一“串筒”,价值似是六文一碗。串筒略如倒写的凸字,上下部如一与三之比,以洋铁为之,无盖无嘴,可倒而不可筛,据好酒家说酒以倒为正宗,筛出来的不大好吃。惟酒保好于量酒之前先“荡”(置水于器内,摇荡而洗涤之谓)串筒,荡后往往将清水之一部分留在筒内,客嫌酒淡,常起争执,故喝酒老手必先戒堂倌以勿荡串筒,并监视其量好放在温酒架上。能饮者多索竹叶青,通称曰“本色”,“元红”系状元红之略,则着色者,惟外行人喜饮之。在外省有所谓花雕者,惟本地酒店中却没有这样东西。相传昔时人家生女,则酿酒贮花雕(一种有花纹的酒坛)中,至女儿出嫁时用以饷客,但此风今已不存,嫁女时偶用花雕,也只临时买元红充数,饮者不以为珍品。有些喝酒的人预备家酿,却有极好的,每年做醇酒若干坛,按次第埋园中,二十年后掘取,即每岁皆得饮二十年陈的老酒了。此种陈酒例不发售,故无处可买,我只有一回在旧日业师家里喝过这样好酒,至今还不曾忘记。

 知堂谈吃(增订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