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1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413918
作者:孙建军 等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编辑推荐
  《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适合从事资本市场与财务研究的研究者以及中国金融市场运行与公司投资行为的业界人士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资本市场的不完美导致企业内部与外部资金成本存在差异。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个渐进转轨的国家而言,这种不完美的表征对中国企业真实投资决策的影响可能更严重。《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为此做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探索。
  《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分为两篇。上篇考察了中国企业的融资环境,侧重在金融市场与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业特征和放贷行为以及银行业的效率分析上。下篇不仅梳理了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实证文献,而且基于财务数据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所展示出来的实证发现。
目  录
上篇 融资环境
第1章 ASEAN+3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Feldstein-Horioka方法
1.1 引言
1.2 实证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1.2.1 模型设定
1.2.2 数据描述
1.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1.3.2 面板协整检验
1.3.3 模型检验
1.4 结论
第2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贷款渠道: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特征的证据
2.1 引言
2.2 实证模型设定、变量定义与数据描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融 资 环 境Part OneFinancial Markets
  第1章ASEAN+3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
  Feldstein-Horioka方法1.1引言
  随着ASEAN+3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该区域的金融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ASEAN+3区域中各国金融市场间的一体化程度究竟有多深,这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Feldstein和Horioka(1980)开创了以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相关程度来测度区域金融一体化程度的数量方法。他们认为,在资本流动的假设下,根据资本逐利的本性,一国的储蓄在没有制度壁垒的条件下可以自由流动到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或地区,因而一国的投资并不绝对依赖于其国民储蓄,国民储蓄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促使其国内投资增加。因此,随着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会不断增强,从而使得一国的国内投资与国民储蓄间产生背离。
  Feldstein和Horioka(1980)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成员国为对象进行研究,实证发现OECD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低。该结论与OECD国家的资本在20世纪中后期高度流动的事实相悖。一些研究者(Fieleke,1982;Tobin,1983;Summers,1988)认为,经济周期、生产率与政府政策等因素容易导致储蓄内生性。对此,Feldstein(1983)使用人口数量,Frankel(1986)使用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私人储蓄的决定因素)和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的比例(政府储蓄的决定因素)为工具变量试图解决储蓄内生性问题,但其研究结果与之前1980年的结论并无二致。另一些研究者(Feldstein,1983;Frankel,1986;Obstfeld,1986)考虑到1973年美元危机导致的浮动汇率制改革可能对金融一体化程度产生影响,由此他们研究了1973年前后OECD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发现1973年以后,OECD国家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较之前有明显的提高。还有一些研究者(Finn,1990;Mendoza,1991;Vertura,2002)认为,跨期经常账户理论只是一个局部均衡理论,应该使用一般均衡理论。他们分别构造了不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模型来考察全球性的经济冲击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这些DSGE模型无一例外地设定了特殊的经济结构和冲击,得出的结论依具体的冲击和经济结构而不同。

 融资环境与中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