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天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中国当代小说 > 不一样的天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27060161
作者:罗瑜权 著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内容简介

  罗瑜权所*的《不一样的天空》共4辑文字,篇篇皆有很强的可读性。**辑“故园笔记”展示了商品意识和经济价值背景下人的不断异化以及生活中的紧张感、陌生感、隔膜感。
  第二辑“警营纪事“可以看作成长文字和友朋叙怀,记叙了作者从军、从警的人生经历和朋友、同事间令人唏嘘的动情故事。
  第三辑“四海游踪”、第四辑“心语星愿”是两组主体身份明显的优美作品。如果说前者是纪实散笔,那么后者就是心灵游记。这些文字以意象纷繁的深度联想打破了游记散文的惯有格局,虽然作者并未避开那些身边的小情、小景、小事物,但他*不把眼光囿于狭小的个人天地,文字本身体现为一种精神延伸。作者随时感受着现实与自然的剑拔弩张,深情款款地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作者用心接近事物背后那些神奇而广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读者借助那些清丽的记录,完全可以感悟文字背后的精神重量。所有的一切共同指向一种我们久违的安如磐石的生活:平易、平等、本分、自重。

 

目  录
为不一样的天空喝彩 冯小涓
第一辑 故园笔记
家乡的老河街
船工·古渡·新桥
家乡的干豇豆
童年琐记
家风
过年(外一章)
割不断的乡愁
寒冬,静心品一壶好茶
八月桂花香
家藏一套小人书
那些美好的读书记忆
故乡的那条溪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家乡的老河街 久居都市楼宇,又想起了家乡的那条老河街。
  我的家乡在川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城不大,20世纪70年代初,连附近郊区的农民加起来,也不过一万余人。说是县城,其实也仅有一条街道比较繁华,那就是沿嘉陵江的那条老河街。
  河街不长,仅千多米,分上河街和下河街,听老辈子人谈起这河街,唠唠叨叨,似乎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摆不尽它的故事。
  说河街繁华,只是相对而已,只不过那时的店铺和居住的市民比现在多罢了。供销社的门市、百货公司的商铺、日杂公司的摊点、理发馆、服装店,以及包子店、汤圆店、饭馆、面馆等饮食餐馆都集中在这条街上。那时的饮食店,价格很低廉,数量有很多,因而生意也一直较好。
  河街建在老护城墙上,老城墙是明清时期建起的。河街两旁建筑,多平房和民居,也有城隍老庙和一些街道集体企业。
  在河街上最热闹的又数农贸市场。上河街有西门菜市场,下河街有东门市场。每天一到上午,县城的居民和附近郊乡的农民都云集在这里。市场上,有卖鸭的,也有卖鸡的;有卖菜的,也有卖肉的;有干货,也有水产品;有柴米油盐酱醋,也有毛巾、鞋垫、洗衣粉、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街头还不时出现一些卖跌打药的吼喊声和耍把戏玩“西洋镜”的叫卖声。
  我的家住在上河街靠汽车码头处,临近街面,离西门市场不远。房屋最早是土屋,1981年嘉陵江发洪水后改建成砖木结构的平房。一家有六口人,除父母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母是一个家庭主妇,无工作,全家人仅靠父亲几十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养家糊口。
  那时的生活不像现在这样富足,样样尽有,但是一日三餐的饭菜还是有的,只不过是比较清淡。红苕出来了,上顿下顿光吃红苕,什么煮红苕、蒸红苕等等,年年还把红苕煮熟,切成片,晒干,等到二月、八月问缺粮时吃。那时,街上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酸菜缸和泡菜坛,因为用它既经济又方便。要谈吃肉,几乎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吃上一顿。当时,就这条件,也感到十分满足了。那时,遇天干之年,逃荒的人比较多,天天在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许多来自南部、西充等地讨口要饭的人。
  小时候,我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要把房子选择修建在河街上。最早,我家的房址不在河街,离河街比较远。后来,父母将原房地基与城郊区供销社仓库的地基对换。问父亲,父亲说是为了买菜、买米和用水的方便,才换地基建房的。

 不一样的天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