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居宅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居宅院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5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3018580
  • 丛书名:民间文化生化调查
作者:潘鲁生 著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09月 
内容简介
“树长千丈从根生,河流万里总有源。”犹如根源的中国民间艺术始终以一种极其纯粹、旺盛的生命精神催发并推动着新艺术形式的不断产生和发展。与其它民间艺术门类相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的根就是那些散落在大江南北山水之间的乡土民居。
中国民间乡土建筑是几千年来广大民众经过长期共同生活、聚居、繁衍等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而最终形成的。乡土民居既是民众物质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中介。由于受到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水土、植被、气候”、文化景观“宗族关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 、经济状况、历史传统、社会风俗等多方面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故这些乡土民居从地理分布、形态样式、空间结构到与周围山水园林、地形水系、民俗民情的整体关系把握上,都极具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这样讲,中国民间乡土建筑的魅力不仅简单地停留在建筑实体的本身,它更体现在对充满生命活力且个性张扬的区域文化、地方精神的解读上。
目  录
序 民艺的关怀
壹 叙不完的旧 走不尽的家
 一、女娲黄土造窑洞
 二、极尽奢华的晋商大院
 三、山东民居草、瓦房
 四、桃源深处古徽州
 五、白族“两坊”与纳西古城
 六、样式纷呈的各式传统民居
贰 触摸老家
 一、进进出出的门
 二、寄情托意的窗
 三、千姿百态的墙
 四、屋里屋外房前房后
叁 片瓦有致,寸草生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壹 叙不完的旧 走不尽的家
  一、女娲黄土造窑洞
  人类初始,为了躲避野兽侵袭,免受风雪寒暑之苦,天然洞穴便作为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早期休息和日常活动的场所而被广泛使用。进入氏族社会之后,伴随着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工具使用,制作水平和智力水平逐渐提高,“挖穴而居”的营建方式逐渐替代了原始被动的洞穴野居,居住条件也随之转变。直至今日,黄河中上游黄土漫布着约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地,大约有四千多万民众沿袭着古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名字由“洞穴”演绎为“窑洞”。
  关于窑洞的由来,民间传说为女娲娘娘所造。相传在远古开天辟地之时,没有人类,女娲娘娘便用黄土抟捏造人,从此开始了人类的生息繁衍。但是由于狂风暴雨和凶禽猛兽等恶劣自然环境的袭击,导致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死伤惨重,为了避开这些对人类存活构成极大伤害的不利因素,女娲娘娘便教人挖穴而居,用一些有利的自然因素去对付另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人类才终于繁衍生存下来。这则民间神话传说固然可以不信,但从女娲“抟土造人”与“挖穴而居”两者之间的对比来看,足以说明窑洞房屋的营造对于人类自身繁衍生息的重要意义。
……
书摘插画
插图

 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民居宅院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