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周桂钿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周桂钿文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3476137
作者:周桂钿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向研究生传授哲学研究方法的著作,涉及哲学学术外围和基础的一些知识,如文献文本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背景、论文写作方法,等等,重点在中国哲学的背景问题,所以较多涉及中国历史文化问题,知识面比较广。作者知识渊博、学问功底扎实深厚,对诸多问题驾轻就熟,讲解游刃有余。本书有旧版基础,又加校订,基础好,质量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给研究生讲“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的讲义。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提、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论文写作。作者从文字语言、校勘考证入手;进一步则是了解历史,研究现实,锻炼理论思维;然后是发现问题,加以论证、阐述和解决;*后讲到中国哲学的论文选题及论证、叙述等。全书是作者自己研究的体会和讲授的内容,给读者以亲切、生动、具体、可靠之感,同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扎实研究的意味。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目  录

再版前言 5

序 1

  3

第一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基础 7

第一章         7

一、汉字的三要素 7

二、古文假借字 17

三、避讳须知 20

四、训诂 21

五、查字四法 24

第二章       25

一、实词与虚词 25

二、单字词与复合词 26

三、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28

四、名词、概念、观念、范畴、命题 30

五、词与哲学体系的关系 32

六、句读 35

第三章       42

一、古书校勘的必要性 42

二、校勘方法 43

三、校勘与治学 48

第四章       51

一、传注的产生 51

二、传注的形式 52

三、利用传注需要注意的问题 54

四、传注的难易 56

第五章       58

一、考证范围 58

二、考证方法 60

三、注意事项 73

第二编  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提 82

第六章  了解历史 82

一、历史是哲学产生的背景 82

二、哲学在历史上的作用 106

第七章  研究现实 107

一、现实是历史的特殊阶段 107

二、研究现实是打开历史的钥匙 110

三、活的哲学在现实生活中 112

四、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差别 115

五、研究方法举例 117

第八章  理论思维 135

一、理论思维需要锻炼 135

二、理论思维的关键——辩证思维 137

三、理论思维与其他技能的关系 141

第九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46

一、关注社会政治 147

二、人际对应关系 154

三、修身为本 157

四、模糊性 159

五、整体性 161

六、历史性 165

七、辩证法 167

八、现代化 169

第三编  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 184

第十章  研究入手 184

一、发现问题 184

二、抓住难题 195

三、研究总是从具体问题开始 202

第十一章  学术评价 204

一、理论价值的分析 204

二、现实意义的分析 214

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异同 223

四、天命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24

第十二章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 226

第四编  中国哲学论文写作 237

第十三章       237

一、选题四难 237

二、选题四要 239

第十四章       241

第十五章       247

第十六章  学术论文的规范 249

一、引文 249

二、注释 260

三、参考书目和索引 261

  263

附录 266

董仲舒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66

一、事实求是地对待史料 266

二、正确理解古文本意 267

三、对古代范畴要具体分析 267

四、如何理解和评价形而上学? 268

五、何谓先进文化代表? 268

六、关于独尊儒术 269

七、关于董仲舒著作的真伪 271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国际儒学联合会是由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倡议,1994 年在北京成立。十年后,谷牧先生年老退出,继任会长的是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叶选平先生。那一年,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工作机构进行大改组:杨波(原轻工部部长) 和刘忠德(原文化部部长) 担任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钱逊任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我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此时大力支持国际儒学联合会的企业家赵毅武先生提出办大学的想法,大家认为这是弘扬儒学的大好事。刘忠德对办教育很了解,认为民间办大学难度太大,要与大学合作办学,就容易得多。大家都赞成合作的办学方向。

    要跟哪一所大学合作呢?首选北京师范大学。赵先生就派手下人到北师大调研,没有一个校领导表示支持。他们没有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研究的专家。于是,就去找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大学校领导表示支持 ,派一副代表谈判。花一年时间,经过几轮谈判,谈成了,写了协议,双方签字。副校长回去汇报,校长不同意合作办学协议,只同意资助办学。没法合作,也就放弃了。

    单纯(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说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对合作办学有兴趣。大家觉得可以试一试。三月二十五日开始谈判,赵先生同意五年合作期中出资一千万元。徐校长同意提供硬件,两间办公用房,学生宿舍和教室,并负责行政管理工作。真是一拍即合,过三个月就签协议,2006年6月就宣布国际儒联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创办国际儒学院。2006年6月19日在友谊宾馆举行签字仪式,6月25日成立大会,叶选平会长发表重要讲话。2007年就开始招收体制内硕士研究生。由于来不及发表招生简章,只是从外校招生中调剂过来的三名学生,这算是国际儒学院的首届学生。

    我当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两届系主任,退休后又任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多次参加合作办学谈判。国际儒学院成立后,我就担任理事,并被徐校长任命为副院长,负责组织教学工作。对于第一届新生,我就先给他们开课讲“中国儒学概论”,同时安排其余课程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这个课程我一边备课,一边讲授,不断修改。讲完,讲义也形成了。定稿后,交给中华书局。招第二届学生时,第一课也是我讲这一课程。不同的是教材出版了,学生也多了。书名叫《中国儒学讲稿》。

儒学是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思想体系,可谓博大精深。这本讲义只是个人浅见,挂一漏万,仅供参考。所有教材,都只供参考。每一位讲授者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不宜千人一面。

 

作者

公元2016年10月25日

华历丙申年九月二十五日

于三枣红楼

 

 

 

    20世纪20年代初,梁任公为南开大学文化史讲演,著为《中国历史研究法》。任公说:“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我在中学时期读过《中国历史研究法》,颇受启迪,在治学方法上获益不少。

    20世纪70年代末,张岱年先生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著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张先生提出:“第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派别’的论断也适用于中国。第二,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我们必须掌握全面的丰富的史料,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三,要明确肯定中国周秦以来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必须理解中国古代唯物论的理论内容,充分认识其历史的价值。”(《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序》)张先生认为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坚持的三项基本原则。

    周桂钿同志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有年。先后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多人,曾多次讲授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现在加以整理修改,汇编结集为《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一书。这是一部跨世纪的著作。这本书从文字语言、校勘考证入手,这是阅读古籍、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功。进一步则是了解历史,研究现实,锻炼理论思维。然后是发现问题,加以论证、阐述和解决。过去胡适曾说:“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王利器先生经常引用胡氏这句话,他说这是研究学问很内行的话。发现问题就是古人说的“读书得问”。只有好学深思、目光锐敏的人才能做到。问题所在都看不出来,根本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历代精神的结晶。本书特别强调要认识中国哲学固有的特殊性,并列为专章加以论述。书的最后讲到中国哲学的论文选题及论证、叙述等,这对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人是很有意义的,但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

    扬子云说:“务学不如务求师。”(《法言·学行》)良师教授学生有好的治学方法。良好的治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得其法,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得法,则劳苦而少功,甚至徒劳而无功。良师难得,不能亲聆面授,读一本好书,也等于亲闻良师之教。奉劝有志于中国历史、哲学的人,读一读梁任公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和张先生、周先生的书,将会大有裨益。治学之道,大体在于此矣。这几本书是他们多年科研实践和治学经验的总结。大匠示人以规矩,这几本讲研究史学、哲学方法论的书,就是教人治学的规矩准绳。学问之道贵在深造自得,有了好的方法,还得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果。

   钟肇鹏

                                                             2004年3月30日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周桂钿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