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517692
作者:马少华 著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6月 
内容简介

  什么影响着论点的选择?什么影响着说服的力量?什么影响着具体的阅读效果?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表达形式的流变?什么影响着评论的学习效果?
  马少华老师的这本《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是求索者的自我设问,也是为关心公共问题讨论的人们解惑;是对新闻系学生授评论写作之业,也是对国大传播匮乏的说理之道。他的论述有实例,有理论,从写作到传播到教学,论题广泛,其生动与深入,对我这种“跟着感觉走”的资深写手也很有启发和教益。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长期担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中国新闻名专栏“冰点时评”编辑,并与同伴一起创办了中国较早出现的报纸言论版“青年话题”。近年来在教学研究之余,先后在《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日报》、《北京青年报》撰写评论专栏,并兼职北京电视台新闻评论节目《今日话题》的主笔。著有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系列教材《新闻评论》。

目  录
一、什么影响着论点的选择
普遍表达与专业判断——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一种描述
高远的认识目标与近切的阅读入口
评论由头与论题的相关度
"评一个事,讲一个理"的评论写作追求
"批判的价值次序"与评论的选题问题门
是"深入"还是"跑题"?——评论中"由此及彼"的合理性问题
论点的选择与论证的难易
论点之后是什么
不要迷信评论的"角度"
批评不要虚设对象
舆论中的感性与评论中的理性
论新闻评论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严肃媒体不必回应网络琐屑议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普遍表达与专业判断
  ——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一种描述
  (一)从需求的角度看供给
  我试图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当代中国新闻评论的基本层次与发展变化。
  普遍表达与专业判断——这是共存于当代新闻评论中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它们对应着人们不同的需求,也自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评论景观。在价值上,它们是并存的,相互依存,并且会长期并存。但是从发展上来说,它们可能是前后相继的,而且已经显露出前后相继的端倪。
  也就是说,普遍表达,可能是当代中国新闻评论比较初级的阶段;而在普遍表达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对专业判断的需求,已经形成,并且抬升了——这可能是一部分媒体言论的走向或追求目标。这从近年来国内一些引领评论潮流的报纸言论版的“专栏化”倾向可以看出来;也可以从进入媒体评论写作的知识分子的学科背景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一些媒体评论员自身在选题、风格方面的变化中看出来。——我的观察从上一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截至目前。那个起点的标志,是报纸纷纷创办言论版,向社会开放,以及继之而起的网络评论写作。
  我描述说,普遍表达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阶段,并不是说它容易达到,也不是说它会最先达到。而是说,在出现表达机会的时候,表达的愿望往往会最先出现。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意见表达的文本,既有表达价值、愿望、利益的功能,也有表达事实判断,提供权威的意见性信息的功能。前一种功能,可以由更多的人亲自实践;后一种功能,则可能由少数人实践,而为更多的人所需求。当上一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报纸开始开辟言论版的时候,至少实践第一种功能的条件具备了。此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论坛的火爆,特别是Web2.0传播条件下博客的兴起,为实践新闻评论的前一种功能提供了从未有过的物质空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新闻评论从未有过的空间、参与程度和写作规模。其形成的条件,是相对开放的言论空间、媒体市场化、公众文字表达能力的普及和从未有过的技术条件。
  普遍表达当初正是作为一种可能的价值诉求提出来的,但至今也很难说得到了实证。可曾有过一个普遍表达,特别是通过报刊言论实现普遍表达的社会吗?它是不是一个乌托邦呢?2002年,我在上海《新民周刊》的专栏上发表“时评是普遍表达的实用文体”的观点,当时就曾引起一些争议。促使我提出这个观点的,一是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报纸上出现的言论版,提供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公共表达空间;二是我当时服务的《中国青年报》言论版“青年话题”以“大嘴小嘴都说话”为宗旨的选稿标准,使我接触了代表“普遍表达”的人群:社会各个阶层、岗位上的言论作者。我当时说:“有更多的表达,有更方便人表达的文字形式,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

 什么影响着新闻评论-观点表达和说服方法的案例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