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

  • 版 次:1
  • 页 数:198
  • 字 数:200000
  • 印刷时间:2012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099346
作者:潘毅,卢晖临,张慧鹏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2月 
内容简介

  建筑工人,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拿着*最难要的工资。他们为城市的繁荣献出了青春、健康甚至生命。然而为了争取一点血汗钱,他们甚至需要爬上高楼寻求自杀以引起关注。房地产建筑行业作为拉动内需的龙头而备受瞩目,但这种经济增长背后疯狂的资本积累、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各种社会伤害却常常被忽视。建筑工,这个民工中规模*、命运最惨的群体,吸引了本书作者潘毅教授及其团队的目光。两年来,他们深入工地、访谈工人并随工人返乡,访问了近百户建筑工家庭,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材料。书内,潘毅博士将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透视建筑业农民工阶层形成背后的故事。

作者简介

  潘毅,伦敦大学亚非研究学院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阶级和性别研究。代表作Made in China:Factory Women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Duke University Press)获2005年C. Wright Mills奖,是首位获得该项社会学大奖的亚洲学者。
  卢晖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哈佛燕京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农村发展、农民工的阶级形成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Rural Studies等学术杂志。
  张慧鹏,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成果曾发表于《开放时代》。

目  录
导论:建筑工人阶级的形成
第一章 农村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
 从北京到尧村
 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
 中国市场化改革
 农村改革
 市场化改革与小农经济的困境
 比较优势论
 国家的退出与介入
 发展的必然代价? 
第二章 地产资本主导下的城市中心主义
 从尧村到北京
 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资本向空间转移
媒体评论

  记录当代社会城乡日常生活经验,反思以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问题,丰富社会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创造21世纪更富人文关怀的新发展观。
  ——阮曾嫒琪、王思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从尧村到北京
  2008年冬天,在北京郊外的建筑工地上,我们认识了袁飞。他虽然刚刚20岁出头,却已经在建筑工地上做了5年的钢筋工。袁飞的父亲是尧村邻村一所小学的校长,算得上当地的高级知识分子了。父亲的梦想是让袁飞读书上大学,将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彻底脱离农村。然而从小生活在尧村的袁飞对城市充满了奇妙的想象,电视机将城市美妙的图景展示在他面前。那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完全不同于贫困寂寥的尧村,他急切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体验一下城市人的生活。终于,初二那年,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要出去打工。一脸稚气的袁飞怀着对城市生活的梦想,来到北京的工地上投奔他的叔叔。
  从小在尧村长大的袁飞,终于有机会走入这个只在电视和想象中才见识过的“外面的世界”。这是一座超级庞大的现代城市,到处都是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一座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矗立街头,宛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宽阔的马路上车流不息,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拥挤的人群。高大的电子广告牌上不断变幻的图像,传递着这个社会的时尚潮流……
  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然而这份精彩并不属于他。初到北京的袁飞甚至还来不及细细打量这个城市,就一头扎进一个位于五环之外的建筑工地。按照城市的开发规划,不久的将来,这片荒芜的土地上也将屹立起一座座漂亮的高楼,也将有大型的超市、广场、街心花园,变得和市区一样繁华。而眼下,它不过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甚至比尧村还要荒凉。从来到工地上的那一刻,袁飞的心就凉了一大半,他所朝思暮想的城市生活,就像一个泡沫一样,被风轻轻一吹就破了。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钢筋工,建筑工地上的工作和生活让袁飞真正体验到打工生活的辛酸。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
  ……


 大工地: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图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