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心理咨询与治疗 > 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8402359
作者:(美)毕比 等著,庞美云 等译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3月 
编辑推荐
  不同的互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主体间形式,本书试图为母婴关系与成人治疗的主体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更系统、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们的关系,尤其是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关系。阅读此书后,有一种被解构并重新被建构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源于我正在领会一个更为阔大的理论,也源于可以清晰地体会到了一种解读当下关系的不同体验。
 
内容简介
  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研究治疗会谈中互动的语言形式和非言语形式,此书正是这些研究的集合。当开始关注互动的过程和方式时,我们也注意到,或许婴儿研究领域三十多年来在母婴面对面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人治疗。通过本书,我们将对互动中出现的两种形式—一种为“前反映”、无意识的形式,另一种为更为常见的言语叙述形式—进行整合性的理解。
作者简介
  Beatrice Beebe,Steven Knoblauch, Judith Rustin,Dorienne Sorter 等人是母婴互动的主体间理论研究者,也是精神分析治疗师,他们通过对临床实践的细致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当代神经科学的成果,系统地开展了母婴互动和成人心理治疗的研究和讨论。
目  录

南嘉——万千心理先锋译丛总序
推荐序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章 系统回顾:婴儿研究与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
第二章 婴儿研究的主体间形式:对Meltzoff、Trevarthen、Stern的比较
第三章 婴儿主体间形式的扩展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章 关系中的脸:成人早期创伤治疗的主体间形式
第五章 关于婴儿研究与成人治疗主体间形式的讨论
第六章 婴儿研究和成人治疗主体间形式的神经科学视角


 

前  言
  译者序
  翻译本书,缘于授课的需要。当时,我的学生需要学习婴儿观察、母婴关系的课程,我被选中做他们的老师,本书是本课程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我必须把它翻译出来,与学生分享。在课堂上,我们不断地讨论“主体间”、主体间形式”、“互动”“双方行为随对方而改变”等概念,并对它们越来越熟悉,直至后来,它们自然地成为了我们话语中的一部分。我们发现,所有的双向关系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主体间”,这令我们感到着迷,我们一起创造机会体验了不同的主体间形式,并在其中发现,言语叙述、非言语表达以及无意识的经验序列对于一个人在双向关系中是多么重要,它们是一体的,需要被同等地重视。
  不同的互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主体间形式,本书试图为母婴关系与成人治疗的主体间搭建一座桥梁,以更系统、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人们的关系,尤其是分析师与被分析者的关系。阅读此书后,我有一种被解构并重新被建构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源于我正在领会一个更为阔大的理论,也源于我清晰地体会到了一种解读当下关系的不同体验。这是本书赠予我的宝贵经验,我多么希望读者们也都各自有各自的收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系统回顾:婴儿研究与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
  Beatrice Beebe, Steven Knoblauch, Judith Rustin, Dorienne Sorter
  目前精神分析亟待解答的问题是治疗会面中互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于互动的研究兴趣源自于20世纪末精神分析从实证主义向透视主义和系统论转变的过程(Hoffman, 1998; Orange et al., 1997; Reese Overton, 1970; Silverman, 1994,1999)。纵观整个20世纪,尽管互动模型及对系统论的思考在精神分析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实施,但新的趋势是互动过程本身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主体间”就是精神分析的发展趋向互动过程时产生的一个引领性概念。
  本书的目标是提炼精神分析互动理论的精华,着重关注主体间概念。精神分析的主体间概念主要包括语言的、外显的模式(有几个重要的例外,见Jacobs, 1991a, b; Knoblauch, 1997, 2000; McLaughlin, 1991; Ogden, 1994; Pally, 2000)。相反,婴儿研究中的主体间概念则包含非言语的、内隐的行动序列或过程知识的模式。我们认为,将以上两个主体间概念结合起来,对于更深入地理解精神分析治疗是十分必要的。为了阐明精神分析主体间内隐的、非言语的维度,本书引入了成人精神分析、婴儿研究、发展系统理论及非言语沟通的概念,尤其是无意识内隐过程与言语陈述层面的外显过程之间的区别。
  精神分析互动概念已有很多,如移情反移情(Freud, 1911, 1914; Gill, 1982),抱持性环境(Modell, 1984; Winnicott, 1965),两人视角(Modell, 1984),互动矩阵(Loewald, 1980),自体客体移情(Kohut, 1984),共情浸入(Ornstein, 1984),恰好的回应(Bacal, 1985),投射性认同(Ogden, 1982),角色回应(Sandler, 1987),社会性建构(Hoffman, 1998),行动化(Jacobs, 1991a, b),过程性知识(Clyman, 1991),屈服(Ghent, 1989),临床交流(Lichtenberg et al., 1992; Fosshage, 2000),反映功能(Fonagy, 1991,1994,1995),亲密边界(Ehrenberg, 1992),二元系统观点(Beebe, et al., 1992),情感调节(Schore, 1994),相互关系调节(Beebe Lachmann, 1988,1998; Lachmann Beebe, 1996; Tronich, 1998),相互关系(Aron, 1996),内隐的关系知识(Lyons-Ruth, 1998; Stern et al., 1998),关系矩阵(Mitchell, 1997,2000),依恋关系(Shane et al., 1998),情感的非言语交流(Pally, 2000),共振(Knoblauch, 2000),感动他人和被感动(LaBarre, 1995,2001)。在最近十年间,正如我们之后将要详述的那样,主体间概念在精神分析互动讨论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我们发现,尽管人们认识到了主体间概念的重要性,此概念也在当前的各种论述中多次出现,但对于其内涵却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
书摘插画
插图

 母婴互动及成人心理治疗中的主体间形式(万千心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