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

当前位置:首页 > 亲子/家教 > 0-6岁 >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1085913
作者: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编辑推荐
  美国“蒙氏教育之母”多罗西·C·费雪向妈妈们讲述真正的蒙氏教育法,一位普通的、由衷希望孩子更好的美国母亲写给大家共享的文字。蒙氏教育法改变和影响了全球数代孩子成长,这本书便是作者对蒙氏教育理念及教具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其教育方法。 
内容简介
  1907 年,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罗马创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1911-1912 年,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赴意大利罗马,亲自考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她目睹了“儿童之家”真实的教学场景,并与蒙台梭利博士本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回到美国,面对“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真的管用吗”的置疑,她坚定自己的信念,推广蒙氏教育思想,正如她在书中所言,“蒙氏教育法”是一种新的信仰。
  多罗西翻译介绍蒙氏教材,并从事写作,结合美国教育的状况,大力推广蒙氏教育思想。如今蒙氏教育盛行于世界,仅美国便有5000 多所蒙氏学校,这当然离不开早期的蒙氏教育推崇者。本书便是作者对蒙氏教育理念及教具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蒙氏教育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其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 (1879 -1958)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社会活动家、畅销书作家。她强烈支持女性权利、种族平等,并倡导终身教育。她被埃莉诺·罗斯福夫人提名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 位女性”。多罗西·坎菲尔·费雪曾前往罗马,追随玛利亚·蒙台梭利,参观“儿童之家”,将蒙氏教育法引入美国,引发一场儿童教育的革命。她还负责建立了美国第一套成人教育计划。1925-1951 年,她担任“每月一书俱乐部”推荐委员会成员,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品味。
  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出生于堪萨斯州的劳伦斯,父亲詹姆斯·H·费歇尔曾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管理员;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兼作家。多罗西·坎菲尔·费雪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后赴巴黎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罗马语。1904 年获哥伦比亚博士学位。
  1911 年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参观了位于罗马的“儿童之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决定将蒙氏教育法引入美国,并开始翻译蒙氏教程与演讲。“一战”期间,她与丈夫一起来到法国,成
  立了一家盲文出版社,还在战区建立了一所康复之家,受到当时美国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高度赞扬。1958 年,多罗西·坎菲尔·费雪去世,享年79 岁。


目  录
chapter 1写给父母的话
大多数人总是会设法长期忘记其所处环境当中蕴含的让人担忧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有人对那些持续暴露于某种固定危险当中的人进行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对危险漠然视之。从广义上讲,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倾向。
chapter 2现代教育的缺陷
我们对教育的需求突然膨胀,我们曾经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从来没有这么高过。现在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其实并不比以前的学校和教育方法差,但我们总是觉得目前这种方法远远不是它应有的样子和水平。
chapter 3家庭教育的曙光
不仅每个孩子与其他孩子各不相同,因为他们都是动态变化的、有生命和有活力的个体,而且就每个孩子本身而言,也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孩子一天天都有新变化。
chapter 4“儿童之家”的一日活动安排
从教育效果上看,孩子们一旦真正专注起来(其实这种专注的背后,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要比强迫他们数小时聆听某个老师灌输知识有效得多。这种真正专注的时刻意义非凡,因为它可以事半功倍,而强迫他们倾听说教却毫无效果。
chapter 5亲历“儿童之家”
我对蒙氏教具中蕴含的自修和自理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具的帮助,加上孩子偶尔的求助或者要求外界对他所获得的成就的认可,便构成了一部清晰的幼儿教育三部曲。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写给父母的话
社会组织中的一些哲学观察家经常会有这样的说法:启蒙老师的极端重要性已经被人低估到了可笑的程度。身为孩子们的老师,这些人的成功或失败或许不能决定下一代教育工作者职业生涯中获取的知识量,但毋庸置疑的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下一代人的性格,而性格实际上又决定着芸芸众生中一切值得顾及的东西。不过,普通大众对这一观点虽然认可,但认识却
很模糊。虽然幼儿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了,但仍然远未体现出他们工作的重要性。与那些向大孩子和青少年传授知识的人相比,幼师的地位在多数无知者的眼中依然不值一提,而就其本质看,前者教育的是大孩子,而大孩子的辨别能力要强得多,他们可以保护自身个性不受老师个性的影响。
不过,当今世界有没有这样深思熟虑的家长,当命运迫使他从事某个极重要而又极艰难的事业时,他能毫不退缩,勇敢面对?如果说我们在重复婚礼仪式上的誓词时,就明确地选定了为人父母的事业,那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每对未婚夫妇都知道自己将来可能会有孩子,这不可否认;但是这种认识对他们来说,就像正常而健康的年轻人知道人必有一死一样,是再寻常不过的了。也就是说,对这两个例子中的当事人来说,他们对未来发生的事并无太多思想准备。处于当前主流的性教育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是某种不可控的力量迫使我们从事某一事业,给我们强加着一种可怕的责任感,而许多人内心深处却从未想过从事这样的事业,承担这样的责任。我们或许想过自己会去修建铁路桥,因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维系在这些桥上;我们可能会成为律师,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可能当一名医生,去救死扶伤;但是,就对上帝、对社会、对人类的灵魂负责而言,为了某个幼小灵魂的健康、幸福、道德成长和有用性,哪个成熟的家长没有偶尔痛苦地想过自己曾经想做的事情呢?
我特意用“偶尔”这个词,是因为必须承认:大多数人总是会设法长期忘记其所处环境当中蕴含的让人担忧的可能性。长期以来,有人对那些持续暴露于某种固定危险当中的人进行过仔细观察,发现他们对危险漠然视之。从广义上讲,我们所有人都有这种倾向。人在本质上无法将对某种强烈情绪的感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哪怕这种情绪与神圣的自卫本能相关。这一点可
以从那些生活在火山附近的居民、成天和机器打交道的工人等身上看出来。这些人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想保持警惕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或精力,而他们往往懒得去采取哪怕最基本的事故预防措施。由此我们对这样的现象就不必大惊小怪了:总体而言,父母不仅不受其所处环境施加的责任感的影响,且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对自己承担的义务也视若不见(这让人难以理解),

 做个蒙氏好妈妈:美国“蒙氏教育之母”的育儿经(蒙台梭利教育实践经典)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