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研究--以国家治理参与为视角(工会研究理论读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研究--以国家治理参与为视角(工会研究理论读物)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218599
  • 丛书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作者:吴建平 著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内容简介

  改革以来,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中国工会在组织与制度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即逐渐转变为在国家与工人之间发挥国家治理参与职能的中介性组织,这一方面能重塑国家与工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将国家的治理能力延伸至基层,帮助国家实现权力运作模式的市场化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工会通过借力的运作机制,在不同行政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和整合,从而帮助国家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

  吴建平:1980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工会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曾在《社会学研究》、《社会》、《社会理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  录
导言:转型时期的中国工会研究
一、劳动关系转型与中国工会研究的兴起
二、有待解释的中国工会现象
三、中国工会研究的社会理论意义
四、中国工会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工会理论模式:启示与限度
一、早期工会经典理论
二、西方工会的理论模式
三、西方工会模式的启示与限度
第二章 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研究:文献评述
一、走向法团主义的中国工会?
二、法团主义的总体性理解及其不适用性
三、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研究方法评述
第三章 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理论框架:国家治理参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改革前及改革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中国的劳动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国家与职工之间的行政关系,由国家提供对工人的总体性安排和保护,“国家统一规定就业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劳动保护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很明确,而且应该说考虑得也比较周到,过去搞平均主义大锅饭,对工人照顾得比较好,但水平比较低,在当时来讲,这种劳动关系矛盾不突出,劳动纠纷也不多。当然如果有劳动纠纷的话,也不是工人能解决的,那是整个国家来调整”(尉健行,1995a:125),换言之,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就是政府的一个生产车间,“人财物”、“产供销”都由国家统一包揽承办,在这种体制下,社会利益的一致性被过分的强调,并且劳动关系和利益调整问题都被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张国祥,1995:177-178),这样也就掩盖或忽视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更不用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此,也就使得工会丧失了利益基础和观念基础——因为工会作为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其前提就在于强调(劳资之间)社会利益的差异性和矛盾性,这必然也就使得中国工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身份的模糊,往往成为“党委的办事机构和行政的附属部门”。当然,“这种被掩盖的矛盾、被模糊的身份、被忽视的作用并不会引人注目,这是因为,从国家经济的宏观决策到企业的微观管理都是国营的,都是党在直接、具体指挥和掌管的,加之‘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这种被掩盖的社会经济利益差异运行在很低的水平上,呈现出一时和表面上差异并不大,矛盾并不激烈,产生的影响也并不明显的状况。”(李永海,1998a:807)
  也正是因为此,中国工会不仅身份模糊,而且在行动上也常处于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处境,因为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国家行为”,“工会稍有动作,就可能成为政府的对立面,弄不好就是与政府分庭抗礼,就是搞工团主义”(张国祥,1995:177-178)。不仅如此,工会甚至“根本无权过问那些与工人切身重大利益相关的政策问题,且不说工资晋升问题,甚至就连企业一年给工人发几副手套,厂长都没有多少权利”(尉健行,1995a:109)。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工会确实难以按西方工团主义运动史意义上的工会形象来对自身进行界定,或者说,在劳动关系的参与过程中,中国工会缺乏西方工团主义意义上的工会之实质内涵,而更多的是行政附属或党委办事机构,并没有在劳动关系上发挥实质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将其描绘为处于劳动关系舞台的“后台”,扮演党政部门协调劳动关系的幕后辅助者角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转型时期中国工会研究--以国家治理参与为视角(工会研究理论读物)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