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学科过程性知识的教与学(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程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论数学学科过程性知识的教与学(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程丛书)

  • 版 次: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3470135
作者:陈中峰 著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认知学派知识划分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过程性知识的基本属性,论述了实施过程性知识教学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丰富的课堂案例,阐述了实施过程性知识教学的策略、途径及原则,借助试题实例分析了考查过程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书对促进一线教师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科学合理地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陈中峰,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福建省首批教学名师。历任中学数学教师,县、市、省教研员,现为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一科主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数学学科专家指导组组长。多次主持*、省级课题研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20余次受省、市、县等各级表彰。教研成果《试论“指导——自主学习”课堂指导艺术》获福建省第二届初中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正确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促进高中数学新课程顺利实施》获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目  录

序\
第一章“过程性知识”的认识\
第一节“过程性知识”的含义\
第二节“过程性知识”的特征\
第二章实施“过程性知识”教学的意义\
第一节丰富数学经验\
第二节体会数学魅力\
第三节激发数学兴趣\
第四节理解数学本质\
第五节锻炼数学思维\
第六节养成数学品质\
第三章实施“过程性知识”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适当展示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节选


我国数学教学长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概念教学中,“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几个例题,大量练习”成为常态。不讲概念产生的背景,也没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仅从“逻辑意义”列举“概念要素”和“注意事项”,忽视“概念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缺少概念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达成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无法形成相应的“心理意义”。没有“过程”的概念教学,因为缺乏数学思想方法为纽带,概念之间的关系无法认识,概念的联系也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其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有些教师往往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认为“应用概念的过程就是理解概念的过程”。但这样的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经历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共同属性并概括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必然导致概念理解的先天不足,没有理解的应用是盲目的应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不仅如此,这样的教学还会导致概念的“功能僵化”,学生无法在独立面对新问题时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实现概念的正确、有效应用,数学教学质量、效益都无保障。
我国是“解题大国”,而解题教学中同样存在“讲解法而不讲想法”的弊端,这是“重结果轻过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解题教学退化为“题型教学”,试图穷尽“题型”,幻想通过“题型”的机械重复、强化训练,让学生掌握对应的“特技”和“动作要领”而提高考试分数。对具有普适意义的、迁移能力强的“根本大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却因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较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奏效,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慢工”,被有些老师判为“不实惠”而得不到应有的渗透、提炼和概括。结果是在稍有变化的情境中,因为没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特技”失灵,“动作”变形,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泡影”。有些老师感到很困惑:学生为什么总是“讲过练过的不一定会,没讲没练的一定不会”?我认为,根源还是教师未把“如何思考”这一最重要的“过程性知识”纳入教学,学生的“会”并不是真正的会。
书摘插画
插图

 论数学学科过程性知识的教与学(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程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