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6161333
作者:侯斌,冯晓花,杨智慧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编辑推荐
《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侯斌,男,1977年8月生,甘肃省成县人,硕士,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多年以来从事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并从事符号学及相关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天水师范学院校级项目一项,参与并完成校级项目两项。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9篇。冯晓花,女,1972年9月生,陕西省蓝田县人,硕士,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多年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工作。主持天水师范学院校级项目一项,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杨智慧,男,1976年生,天水师范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在读博士。
目  录
第一章形式对意义的模仿——南尼谈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
第二章费舍尔对表音文字的象似性的分析
第一节语音听觉象似性
第二节语音发声象似性
第三节语音联想象似性
第三章迈耶对模拟音意义理据的探究
第一节对模拟音的对比和商榷
第二节模拟音名称的多样化
第三节模拟音存在的范畴和相对性
第四节模拟音象似性的根本特性——抽象性
第四章杰西·帕尔眼中的符号象似性
第五章约翰·迪利关于象似性符号的考古学和认识论探讨
第一节认识论的符号性特征
第二节认知论与符号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朋特科沃对意大利4—5岁的孩子进行了观察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孩子虽然还没有开始学习书写字母,但是他们对字母有明显的象似性感觉和运用。对孩子们语言使用中的象似性倾向的观察使我们产生了一个假设:群体发展过程(其中包括语言的群体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个体发展过程的重演或重现。事实上很多语言学家如斯坦普认为人类语言的起源是象似性的,不管是书面语或者口头语。鲍林格和希尔斯提出,作为象似符语言现象比作为符号的语言现象更显原始简单的特征。孩子们是象似性语言的创造者,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仰仗象似性语言进行交流。但是不管语言的象似性起源是多么得生动和逼真,这个起源早已褪色了。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彻底变成规约性的符码了,只有少数的象似性语言现象被当做珍奇而留存。

 形式对意义的模仿:语言文学中的象似性现象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