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与对策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与对策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6168462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创新工程项目组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编辑推荐

本书完整收录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本书从新常态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出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话语内涵与对策进行了深刻分析。

本书是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解和贯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供的一本学习辅导读本。

 
内容简介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帮助广大党员更好地明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与对策,我们特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与对策》一书。该书完整收录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从新常态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出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话语内涵与对策进行了深刻分析。该书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阶段和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的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常态”。为保持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提出了以加快实施全面改革战略应对改革红利缩水、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生产力红利缩水、以创造人才资源红利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以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应对资源环境红利消失、以实质性城市化战略应对城市化红利缩水、以实施新兴产业与制造业升级战略应对结构红利消失、以实施服务贸易崛起战略应对净出口红利消失等七大战略性对策,是为广大党员干部理解和贯彻“十三五”规划建议提供的一本学习辅导读本。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循环经济与环境评估预测中心”创新团队组建于2013年。团队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济新常态下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给循环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国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与政策提供理论与应用研究支持,编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模式与制度和政策需求。团队成立以来,先后对中国过去十年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评价,对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进行了分析评估,为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和企业进行了大量规划与国家试点实施方案研究,完成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的编撰工作。
目  录
一经济新常态的实践内涵(3)
二国情不同,各国都有自己的“新常态”(9)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发展阶段论的红利
缩水与消失(13)
(一)经济增长红利的来源(13)
(二)发展阶段转换与改革深化引致八大增长
红利消失与缩水(17)
四区分常态、非常态与新常态(56)
(一)常态 (56)
(二)非常态(59)
(三)常态、非常态与新常态的转变(61)
五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对策(66)
(一)加快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应对
改革红利缩水(66)
前  言

目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颁布。“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计划和调控政策的基础,也是中国政府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出发点。“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它所表达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性转型标志。它的实质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运行机制等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转换期,最重要的表征是宏观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但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生态化绿色化“四化一体、立体推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均收入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而进入新常态以后,过去30多年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动力、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有些因素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要保持经济社会继续稳定快速增长,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创造新的发展环境,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优化新的发展路径,挖掘新的发展潜力。综合起来,就是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经济新常态的实践内涵
2009年年初,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两位首席投资官,比尔·格罗斯和穆罕默德·埃利安借用2002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新常态”一词,来归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发生的变化。他们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面临挑战,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和财富活力从工业化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同时,他们强调,“新常态”指的是在目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最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应该发生的事情。张慧莲等认为,2002年美国的“新常态”主要含义有两条:(1)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2)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当时正值9·11恐怖袭击之后)张慧莲、汪红驹:《新常态经济的含义》,《银行家》2014年第6期。。显然,这里的新常态并非仅仅是经济新常态,也包括社会生活的新常态。
事实上,美国学者于2002年提出新常态概念,是指当时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和新经济泡沫破灭引发的“危机”局面可能被长期化,从而成为常态。2010年第40届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PIMCO)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重新提出“新常态”概念,以反映美国2007—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陷入的低增长状态。埃里安认为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是简单的皮外伤,而是伤筋动骨(危机之后的新常态)。是经历多年非同寻常时期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王松奇:《“新常态”源流考》,《银行家》2014年第9期。。新常态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在金融领域:“新常态”下的金融体系代表着“更低的金融杠杆率与更多的政府干预相结合”。即金融体系被严格地监管,资本需求会很高,银行系统会更有效。“后危机”时代的金融体系不可能简单回归到危机之前。危机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引发的新经济浪潮及其之后的房地产泡沫发展过程中,金融衍生工具盛行,美国经济走向几乎没有政府监管的高度杠杆化。这给新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变化的演变结果没有人能预测,因此,很多“新经济”的直接受益者坚决抵制对飞速发展的金融衍生创新进行监管,认为既然是创新,其后果尚无法确认,实施监管没有依据。当时包括著名金融大亨索罗斯在内的“新经济宠儿”们都极力否认对新经济下的金融过度创新进行严格监管的必要性。金融危机之后,大家认识到,过度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政府对经济复苏治理的基本制度取向是经济发展“减杠杆化”,强化了市场监管。
在商业领域:“新常态”下的消费群体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对“次级贷”的监管重新变得严格起来,“过度超前的信贷消费”受到了抑制,商业环境发生了改变。企业必须适应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在“新常态”中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与对策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