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汇丰故事

  • 版 次:1
  • 页 数:218
  • 字 数:151500
  • 印刷时间:2012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835921
作者:王浵世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时间:2012年05月 
编辑推荐

  一位游走于香港、内地金融界近40年的银行家,
  一家历经时代变迁和经济浮沉近150年的全球**金融机构,
  汇丰银行前中国区总裁王浵世,零距离讲述汇丰立足全球金融帝国的传奇故事。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郑海泉  亲笔作序并推荐。1、作者为汇丰银行前中国业务总裁

  2、汇丰银行是全球**的金融机构

 
内容简介
汇丰银行1865年成立,从香港起源,到内地发展,直到成为全球*的金融机构,上演了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金融故事。在国际金融界,汇丰银行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一个传奇。
本书作者王浵世在汇丰银行工作近四十年,他用个人的奋斗经历来记述汇丰银行的开疆辟地,使读者从不同的视角看到它的发展轨迹,从小故事中见证大金融时代的崛起!
作者简介
王浵世
上海出生,香港成长。1973年进入汇丰银行,从见习生开始,历任部门主管、中国业务总裁,并被派驻美国和加拿大参与国际化业务拓展。接受传统苏格兰式银行训练,带着积极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游走于内地、香港金融界,经历了汇丰银行近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银行业的高速发展。
2006年获邀出任中国民生银行总行行长,成为首位出任内地银行行长的香港银行家。
目  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股市风暴 另寻发展
撤门禁招揽见习生
地区专员的第一课
先敬“凳仔”后敬人
穿针引线靠“后生”
全民炒股皆“赢家”
总行的培训最关键
股市活跃,工作不离股票
与垃圾为伍的差事
外展训练先签生死状
第二章 经济转型 蓄势待发
海外拓展远至南太平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撤门禁招揽见习生
1972年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拿了文凭,读的是工商管理,心想一定 要找一家商业大机构,发展自己满腔的抱负。在香港,不用多想,首先 想到的是汇丰银行。
除了汇丰银行在香港财雄势大之外,家人的期望对我多少有影响。 家父来自上海浦东,算是乡下人。他经常告诉我,当年从川沙到城里来 很不容易,在摆渡船上看到矗立外滩的汇丰大楼,既宏伟又有气派。跑 近看,门口那对石狮子虎虎生威。朝上看,哇,这么高!头仰得太高 了,戴着的草帽都掉了下来。老人家在我毕业的时候,经常给我“暗 示”,如果能进汇丰工作,那可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他的话我一直没有忘记,能否进汇丰银行将会是我人生中的一件 大事。的确是想进汇丰,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听说进汇丰的各种 要求,心里就凉了下来。其中一个条件是“铺保”,就是要有一家有 名望的店铺为想进入汇丰的人提供担保,如果行为有差错,所有损失 将会由这家店铺负责,当时不少大机构雇用员工时都会有这种要求。 家父多年在家弄个小工场,为别人做些手工,根本没有什么店铺。要请别人代劳,出张担保,当然也不容易办到,于是进汇丰一事只得 搁下。
家计不好,不容闲置在家,急着要找工作,挑容易考进的机构,进 去再说。算我运气好,没多久便考进一家由印度尼西亚华侨所经营的本 地银行。这家银行有特色:工资低,每月800元港币;工时长,每周6 天,每天14小时。总行在上环的一条小马路上,一点都不起眼,怎么看 都不像一家大银行。大堂柜台里面挤满从印度尼西亚招聘过来的员工, 站着干活的也有,叽里咕噜说的是印度尼西亚话,英语看不懂,广东话 也不行,说是从印度尼西亚请过来“帮忙”的,其实是在香港制造就业 机会给印度尼西亚家乡的华侨而已。
我做见习主任,跟主任“轮流”负责分行之间的提存。我坐在主 任桌的时候,他就站在柜台;反之,他坐桌子时,我就站在柜台。必须 “轮流”负责,是因为桌上有三个不用拨打的直线电话,从其他分行打 来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一定要有一个人专责接听电话才行。
当时因为没有计算机,分行之间客户的提存,只能靠电话来查账。 也没有计算器,只给了我一个算盘,幸亏我对算盘还算有基础,噼噼啪 啪用起来有模有样。就是因为没计算机,也没计算器,每天下班前要用 算盘把利息算好,才能回家。下班一般是晚上9点以后的事,所以6点钟 提供晚饭,算是福利。有时候,账平不了,弄到十一二点是经常的事, 只不过消夜就没有了。
进汇丰不再需要铺保
折腾了半年,印度尼西亚话刚学会几句,突然听说汇丰门禁大开, 不再需要铺保,而且推出一个见习生培训计划,专收香港大学及中文大 学的毕业生。培训三年,培训期间的月薪是1650元港币,毕业后接近 3000元港币。

 汇丰故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