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三书:《了凡四训讲记》《太上感应篇讲记》《老人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净空法师三书:《了凡四训讲记》《太上感应篇讲记》《老人言》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3797435
作者:净空法师 著出版时间:2012年06月 
编辑推荐
★收录净空法师《了凡四训讲记》《太上感应篇讲记》《老人言》三书
  ★告诉读者改变命运,获得幸福生活的途径
  ★诠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核心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古圣先贤名言精粹、儒释道思想精华辑录
 
内容简介
《了凡四训讲记》是净空法师对《了凡四训》一书原文的逐段阐释,并且简明扼要地讲述了《了凡四训》的精神,讲述了人如何破迷开悟、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达到改造命运的目标,是阅读《了凡四训》的基础入门书。本书并附有净空法师对印光大师《了凡四训序文》的详细讲解。

  《太上感应篇讲记》,《太上感应篇》这一篇文章是从圣贤立心发愿,一直落实到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古德说它的功用可以作为“超凡入圣”的阶梯,“转祸为福”的关键。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本书,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知道,应当要尊重,应当要感恩,应当要依教奉行。本书是净空法师对《太上感应篇》的详细讲解,是学习《太上感应篇》的基础入门读物。
  《老人言》是净空老教授亲笔书写的古圣先贤和当代大善知识的名言録,是老人家在耄耋之年献给人类的一份无量深厚的礼物。《老人言》节选了儒释道经典中关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名言警句,它既是墨宝,又是文言文,实乃“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为了瞭解其真实义,书中对每个句子进行了注释翻译,有助於读者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
作者简介

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一九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老法师于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已逾五十年,从无间断。老法师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并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现在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听众,透过远程教学向法师学习。
  为坚实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的圣贤教育基础,老法师提倡用儒之《弟子规》、道之《太上感应篇》与佛之《十善业道经》的教诲作为扎根教育。
  法师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作为自己一生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纯一的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中真实的意义。

 
目  录

《太上感应篇讲记》:
前言
释题
释文
结语

《了凡四训讲记》: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谦德之效
附录:《了凡四训》序文讲记

《老人言》:
序一 老人言 聖人訓 —— 拜讀《老人言》 任登第
序二 拜讀《老人言》 郭齊家
老人言书法
老人言簡釋譯解 霍煜梅 雷雪敏
中華傳統倫理與當代道德建設——《老人言》學習體會 劉余莉

前  言
清朝末年,印光大师驻锡普陀山时,定海知县曾礼请大师讲经弘法,大师因语言隔阂之故,于是派一位法师去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师不讲佛经,而讲一般的世间善书,这是用心良苦。
  “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佛法与世法的分别在于心,不在于法,法本身没有世间与出世间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都是世间法,即使学《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世间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离妄想、分别、执着,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无一法而非佛法。
  我们在访问天主教时,有一位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天主教讲的“灵魂”,与佛法讲的“法性”,差别何在?我很简单的告诉他,有妄想、分别、执着就称作“灵魂”,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就称作“法性”。有分别、执着,法法都有障碍;离分别、执着,万法圆融。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法性,《华严经》讲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佛法?况且《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字字句句都是在发扬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法教学的根本法,若离五戒十善之基础而求佛法,即是行邪道。而《感应篇》与《阴骘文》就是五戒十善的圆满落实,与日常应用的最好教材。尤其在现前动乱的社会时代当中,印光大师看得非常清楚,要想挽救灾难,拯济人类,唯有唤醒一切众生觉悟,断恶修善,明因识果。
媒体评论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知善不行者,則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释题  
  “太上”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众生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个人讲的。我们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在许多经论里,佛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凡夫执着有我,所以说法有我说的、你说的、他说的。诸佛菩萨无我,《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不着相,连念头都没有,所谓“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见”是见解、念头。一切法从真性中流露,真性就是自性。
  佛法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出世间的大圣。世间的圣人有没有见性成佛?佛有方便语,说世间圣人没有见性。如果是说真实语,大乘经论里,诸佛如来应化世间,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怎能说他不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有人说孔子是童儒菩萨示现,曾有人来问我,此话是否正确。我们依照祖师答复的惯例,不能界定可否。因为说他是菩萨,找不到根据,就不能随便说;说他不是菩萨,从原理上来讲,也有可能是菩萨应化在世间。果真契入境界,哪一个众生不是菩萨?哪一个众生不是如来?
  题目冠上“太上”两个字,就是自性的流露,唯有性德才是至高无上;换言之,我们能够理解,能够奉行,就是顺着性德。顺性德是真善,违背性德是大恶,这是善恶的最高标准,也是绝对的标准。
  “感”,古人喻为种植;“应”,喻为开花结果。感应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而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有感必有应。从一个人的身体而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根头发虽微不足道,但若动弹它,却能影响一身。动一根头发,这是感;影响全身,就是应。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即使再微弱的念头,都能振动虚空法界。就像身体的一根寒毛一样,把寒毛尖立起来,全身都能感觉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都是清净法身;正因为是一体,感应就不可思议,有感必应,随感随应。感应也可说是因果的关系,众生有感是因,诸佛菩萨、天龙鬼神有应是果。
  了解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才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深义。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恶因必定免不了恶报。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善因少、恶因多,所以在这一生当中,恶缘多、善缘少。善缘促进我们的道业,促进我们的善行;恶缘增长我们的恶念,增长我们的恶行;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将来有什么果报。常言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也是讲感应之理。
  释题讲竟。

 净空法师三书:《了凡四训讲记》《太上感应篇讲记》《老人言》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