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环境科学 > 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2771430
作者:中国海洋学会赤潮研究与防治专业委员会 编出版社:海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经专家的多轮审阅,作者的多番修改、完善,今天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本论文集的出版是我国海洋界、环保界的一件好事。就论文集本身而言,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作者范围广,论文集收录了全国各地赤潮研究与防治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监测预报、赤潮防治和管理的专家、管理者、基层监测人员的作品,充分代表了我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工作的现状;其二,涉及内容丰富,包括了赤潮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毒理学、预报模型、监测分析技术、遥感技术、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健康与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诸多方面;其三,大部分论文是首次发表,属于原创性论文,其中不乏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其四,相当一部分论文的作者是从事赤潮研究与防治工作不久的年轻人,但其论文的字里行间进射出的对赤潮研究与防治工作的激情、睿智、理性与责任感非常令人欣慰。
目  录
珠江八大口门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
汕尾港赤潮监测、管理和预防浅述
渤海湾赤潮灾害风险初探
海洋赤潮水色遥感技术研究进展
赤潮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研究
赤潮预警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国家赤潮业务化立体监测预警系统
MAMS在赤潮监测中的应用
东海海域聚球藻赤潮
珠江口海域营养盐含量比值及与浮游植物的关系
营养指数法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法在评价富营养化上的差异
珠江口生态监控区赤潮生物生态特征变化研究
赤潮异弯藻对磷酸盐吸收速率的研究
汕尾港两次球形棕囊藻赤潮期间气象水文条件的异同分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珠江八大口门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
  袁国明,何桂芳,罗勇,徐志斌(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摘要:对20a来珠江八大口门入海污染物浓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了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重金属(Hg、Cu、Pb、Cd)、石油类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浓度年际间的变化,结果发现与生活污水相关的DIN,PO4-P的浓度多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与工业污水密切相关的重金属和石油类则呈下降趋势,受工业和生活污染共同影响的COD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通过对主要污染物中营养盐的氮磷比(N/P)分析发现氮磷比严重失衡,且它在珠江八大口门及珠江口海域两处的年际变化趋势相反。与此同时,还就不同污染物浓度变化成因及其对珠江口海域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珠江八大口门;污染物质;浓度变化
  八大口门是珠江与南海相连的通道,珠江上游的所有污染物都通过其向海输出,因此其污染物的浓度、输出量直接影响着珠江口海域的水质。本文主要通过对珠江八大口门近20年来一些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变化趋势,并借助一些相关区域的污染源资料研究其变化成因,同时收集珠江口海域同期的监测资料,分析对珠江口海域的影响。
  1 珠江八大口门近20年来水污染变化
  1.1 污染物监测
  分别在珠江出海的八大口门布监测断面(图1),其中1985-1996年的监测工作由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网成员单位--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承担,1990年前只采上下层,1990-1996年改为采左中右表层样。1997年后监测网工作调整暂停了八大口门的监测工作,直至2002年重启,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承担监测任务,其问对原有的监测断面上的布点作了调整,视河口宽度和深度增加了站点和层次,其中在虎门、磨刀门断面增至7个站点,蕉门、横门、崖门、鸡啼门断面增至5个站点,洪奇门、虎跳门断面仍设左中右3个站点,采表底层样(水深小于5m时,只采表层);监测时间均分别在枯水期(2_3月)、丰水期(7-8月)、平水期(10-11月)进行;监测因子为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重金属(汞、铜、铅、镉)、石油类和化学耗氧量(COD)。测试分析方法采用当时国家制定的水监测方法(同时适应于地表水和海水)进行。
  ……

 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