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二十五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社会学家 > 在中国二十五年

  • 版 次:1
  • 页 数:420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9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078555
作者:(美)约翰·本杰明·鲍惠尔 著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时间:2008年09月 
编辑推荐
《在中国二十五年》是鲍氏在中国25年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共分40章,主要内容有采访孙中山、张勋复辟、蓝辛石井事件、游说美国总统通过《中国贸易法案》、张作霖印象、采访日本侵占沈阳、访问苏联与菲律宾、西安事变、日本侵占上海等,所记之事多是作者所见所闻。其中涉及中国革命、国共关系、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重大焦点问题。 该回忆录是一个外国记者在中国的传奇。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中国,既有对上层政治的描述与思考,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民国社会黑暗与动荡、自由与痛苦的真相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体现。 
内容简介
洋记者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中扮演着一种特别的角色:既是兴奋的外来观光客,也是认真的历史见证者。
本书是一个外籍记者在中国的传奇,反映了他在中国的生活及其所见所闻。他以外国人的眼光,观察了中国的革命、国共关系、租界、中日俄关系、日本侵华等焦点问题,既有对中国上层政治的观察与思考,如对现代中俄边境关系、西安事变、南京事件等情势的分析令人深思;也有对底层民众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如对沦为土匪的流民之近距离观察;其对日本侵华给中国及世界所造成的苦难,更是有切身的体会、直观的展现与沉痛的批判。民国中国社会黑暗与动荡与痛苦的现实,在约翰·本杰明·鲍惠尔笔下得到了一种别具视角的再现。
作者简介
约翰·本杰明·鲍惠尔(John B.Powell,1888—1947),美国报人,1888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12年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地方报纸推销员、广告经理、新闻编辑,后任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讲师。1917年初,汤姆斯·密勒在上海筹办英文《密勒氏评论报》,鲍惠尔到达上海
目  录
译者前记
第一章 到东方去
第二章 如此上海
第三章 国际城市
第四章 孙逸仙和袁世凯
第五章 内战的阴影
第六章 蓝辛石井事件
第七章 上海的白俄
第八章 游说哈定总统
第九章 山东与华府
第十章 华北之战
第十一章 “蓝钢皮”事件
第十二章 华南事态
第十三章 二十年代的党争
前  言
出版说明 《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作者是美国人约翰·本杰明·鲍惠尔。 1917年,鲍惠尔从美国来到中国,从事新闻工作,曾担任刚创刊的上海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的主编。该报是一份以介绍并评论远东和中国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报纸。鲍氏支持中国抗战,于1941年12月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到东方去
一九一七年二月初,我搭乘一艘小小的货船到达上海,船慢慢地在虹口区的一个码头停靠后,我于是提着衣箱上岸;后面跟着一名脚夫,肩上背着我那双老式的洋铁皮衣箱。那天正在下雨,沿着黄浦江两排长列的仓库、栈房中间的街道,十分泥泞和狭窄。这时,两辆黄包车从后面追踪而来。虽然,那样的车足可容纳我个人和我的行李;但是,我仍旧决定步行到我预订的旅馆——理查饭店。这次东来,途经日本,我也曾见过黄包车,而且还在横滨坐过。可是,对于东方的一切,这时我仍旧觉得十分生疏。坐在那种由人类拖着跑的黄包车上,我浑身会觉得不舒服。
我这次到东方来,命运注定了要在这地球上政治情况最动乱的一个地方,办二十五年的报。这是由于米苏里大学的一位校友密勒(Thomas Franklin Fairfax Millard)的一封电报所引起。密勒在远东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新闻记者。
密勒的电报是从上海打给米大新闻学院院长威廉(Dean Walter Williams)的。电报上说,他希望邀聘一位米大的毕业生,帮他在上海创办一份报。威廉院长于是把这封电报给了我,而那是我生平所见的第一封横越大洋的电报。
在这个期间,我正在为了两个其他的工作机会左右为难。这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爱渥华州首府第蒙(Des Moines)的一家经济性日报的发行人的邀约;另一个是来自乔治亚州大西洋城的一家日报,这家报纸的发行人,希望我去做他的助理。但是,到东方去这个意见,却又富有很大的诱惑。因此,在我跟我的太太和同事们几次三番地研商后,我还是决定结束一下我在米大的工作,前往中国。
我不像辛克莱(Upton Sinclair)小说中的那位英雄,“降生在国际社会和外交阴谋的王国中”。我出生在米苏里州西北的一个田庄上,在一个乡间小学校里就读,后来又在这所乡间小学里教课,赚了一些钱,才到伊利诺州的昆西城,一边念高中和商学院,一边为一家早报和一家晚报送报。这样过了几年,我又转入那家老资格的《昆西自由报》(Quincy Whig)去做实习记者,赚几个钱,用做我到米大念书的学费。在米大,我读的是新成立的新闻学院。四年毕业后,我又回到米苏里州的西北区,在汉尼堡(Hannibal)的《邮递报》(Courier。Post)工作。汉尼堡是美国已故名作家马克·吐温幼年的故乡,我在那儿为《邮递报》做了四年的广告部经理兼发行部监督、市政组的编采主任,然后才回米大新闻学院做讲师。
就像那个时候,很多州里的其他美国年轻人一样。我对于远在天边的中国和日本的全部了解,只是从地理和历史教科书上很少几页的文字中和并不正确的地图上获得。即令是在米大读书的时候,我记得也只有一两次的历史课堂上,教授们在提到古代、中古和近代史的时候,才说到中国。但就是这些,教授对中国所说的也不是什么恭维话。
书摘插画
插图

 在中国二十五年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