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思想论集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专项训练 > 中国传统译论思想论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11253351
作者:韩晓玲 等主编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译论思想论集》主要表现为大量引入、阐发国外译论、借鉴国外多学科的翻译研究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探讨翻译的重大问题,最重要的是构建了翻译学的研究体系,明确了翻译研究的学科归属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然而,在引入借鉴国外译论的同时,依然没有否定、抛弃中国传统译论,而是重新挖掘、审视我国的传统译论,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寻求中西结合之路,依然表现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情结。
  传统译论时期自明清时期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范围更广,深度更深,更系统更全面,不仅提出了翻译的标准、原则问题,还探讨了翻译本身的学科归属问题。尽管主要的学科理论基础是修辞学、语文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但主要的指导思想还是沿袭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代表性的译论有马建忠的“善译”、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王佐良的“原作观”和许渊冲的“三美”等。

目  录
上篇:宏观篇
 中国传统译论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
 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的现代阐释
 中国传统译论融合统一的两种境界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嬗递与流变
 创新与承续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后顾与前瞻
 论中国传统译论的批评属性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方向:和合翻译学
 和合翻译研究刍议
 华夏文化自我中心观及外来语的汉译
下篇:微观篇
 传事以尽尚质而无斫凿委本从圣求真勿令有失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摘要:继承古代译论不是对古代译论原样照搬,而是要首先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现代阐释,使其真正融入到中国当代译学的话语系统中。现代阐释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古代译论的创造性继承。
  关键词:古代译论;现代阐释;创造性继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以下简称古代译论)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古代译论丰富的理论资源却长期处于尘封状态,湮没在故纸堆中。如何使古代译论走出博物馆,参与到中国译学建设的现实中来,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古代译论的话语表述方式与理论内涵与当代译学已经严重脱节,要实现对古代译论的继承与创新,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系列的现代阐释。本文将对古代译论现代阐释的若干问题加以探讨,希望可以对中国译学建设有所启发。
  一、中国古代译论的定位
  在对古代译论现代阐释进行正式探讨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古代译论”这一概念做出简明的界定。古代译论是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近代以前所出现有关翻译理论与方法的论述的总称。古代译论与近代译论和现代译论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基本未受西方译学传统的浸染,始终保持着浓厚而纯粹的国学味道。古代译论深受中国古代文学、哲学的影响,其主要的理论范畴多是由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范畴转化而来,因而,古代译论有着浓重的中国文化特色。中国有上千年的佛经翻译史,佛经翻译理论构成了古代译论的主体。为了使佛学教义在中国尽快地得到传播和接受,佛经译者在佛经翻译中融人了大量中国本土的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和术语,在客观上促进了儒、道、释思想的融合,而这又反过来对佛经的翻译方法与佛经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在古代译论中反映出来。要建设既有中国民族特色又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当代译学体系,就必须首先增强中国译学的文化底蕴,而在这方面,古代译论的参与将会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翻译家由于缺乏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所发表的译论都是基于直接经验的随感式、评点式和内省式的学术散文和序跋小品,而不是以体系建构为己任,以分析论证和抽象思辨为方法的学术论文和理论著作(王宏印,2003)。然而,这些散见于“序”、“跋”、“例言”甚至“注疏”中的“片段思想”中却充满真知灼见,是值得不断挖掘的理论宝藏。钱锺书就非常重视对不成体系的“片段思想”的发掘研究。“正是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自发的孤单的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钱锺书,1994)。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也非常关注那些以分散形态呈现的事件话语,在某种分散的话语空间展开研究(季进,2002)。怎样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活力?怎样在翻译研究中既继承优良传统,又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这些都是中国译学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阐释是创造性继承古代译论的前提

 中国传统译论思想论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