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2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53163
作者:郑大华 编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与会学者围绕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与世界意识主题,对国家观念近代转型、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的形成以及近代中外关系下的国家观念等议题展开专题探讨的论文,文章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地论述了各自关注的问题,体现了近代思想史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郑大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
目  录

卷首语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变异
  ——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许纪霖】
晚清时期国体观的变化试探【李育民】
三重互动关系之下的审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的生成【俞祖华】
清季梁启超的国家论及其相关理论背景【孙宏云】
清季民族国家认同理念之一侧面——以刘师培的论说为例【李 帆】
清末留日学生民族意识的觉醒——以明治日本的影响为例【郑匡民】
二十世纪初年国人对引进西方国会制度之态度及其转变【张玉法】
蒋介石的亚洲认识
  ——太平洋战争时期蒋介石对韩半岛政策及战后亚洲构想【〔韩〕裴京汉】
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李细珠】
近代中国漫画及其传播与世界文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本辑《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主题是“近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所收诸文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展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一系列的探讨,有助于提升我们知性水准来认识作为近代国家的中国,如何在观念意义上“诞生”及“成长”。
  
  许纪霖、李育民两文皆从宏观角度立论。许文串联起古今各派思潮之间的内在关联。文章指出,近代中华民族的观念建构,虽受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以及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等西潮的冲击,但思想家们的基本思维框架仍旧是维系传统中国民族认同的一对核心概念“天下主义”与“夷夏之辨”。近代中国思想家在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其立场从极端到温和的选择及调整都在在能见到这一对核心概念的影响。李文则将晚清时期国体观念变化的思想史问题,落实到鸦片战争之后一次又一次的中外交涉之中。从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清朝君臣以“俯顺夷情”修正“慎持国体”,到贵州教案交涉中,他们不得不“以服远人而维大局”,国体概念在矛盾中演化变异,逐渐偏离天朝体制,最终化合为各国平等交往“藉条约以维系”的近代国家观念。文章因事成论,所研讨的头发服饰、跪拜礼仪、历法正朔,中外交涉中的这些细节,其实也正是抽象的“国体”思想观念的转变,落实到事无巨细的日常经验的痕迹。
  
  俞祖华文章提纲挈领,从国权、民权与公民个人的人权三个维度,梳理晚清知识分子现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基本线索。孙宏云、李帆两文则深入探究晚清主立宪与主革命两派思潮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及刘师培的国家、民族理念的缘起和演变。对这两位兼通中西的思想家,学界既往研究已相当可观。孙宏云文章试图勾勒梁启超流亡日本到辛亥革命的整个思想历程,对梁氏的每一次思想转变都作出合情理的解释。文章认为,梁氏国家思想中始终以建立近代民族国民国家乃至将来发展为民族帝国主义作为理想目标,他的建国论一以贯之,而政府论更具实用主义色彩,并不连贯。此外,孙宏云分析梁启超如何吸收伯伦知理的学说,和“青年论坛”栏目所收刘耀关于“有机国家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论文,可以对照互观。李帆文章指出,以“夷夏之辨”来强调种族差别、鼓动“排满”革命,这只是刘师培思想的大旗。事实上,刘师培非常明白,文化上的“用夏变夷”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长远目标。刘师培在这一革命政治目标的驱动下,将中国固有的文化民族主义转换成近代的政治民族主义。
  

 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