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管官——孝与古代丁忧制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以孝管官——孝与古代丁忧制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7836745
  • 丛书名:中国孝文化丛书
作者:盖志芳,黄继红 著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较为全面介绍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通俗读物。它分别从孝与家国伦理、孝与社会风俗、孝与古代法律、孝与古代养老、孝与古代教育、孝与古代旌表制度、孝与古代选官制度和孝与古代丁忧制度八个方面论述了孝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发现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内容简介
  丁忧作为一种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在中国存在和沿袭了数千年,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素材之一。本书重点论述了历代的丁忧制度。例如,秦朝为了强化对人民的精神禁锢,曾号令天下臣民一律戴重孝为天子守丧三年等。而丁忧制度真正普及开来,是在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认可,成为国家正统思想之后。如在唐代法律中,丁忧制度被加以确认,形成了对官员丁忧行为的礼制和法制层面的双重约束。而到了清朝又施行了满汉不同的丁忧制度。
作者简介
  盖志芳,女,汉族,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曾在《东岳论丛》、《兰台世界》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承担市社科项目一项。

  黄继红,女,山东利津人,法学硕士。2004年至今,担任滨州学院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曾在《人民论坛》、《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校级科研项目两项。

目  录
导言
一 什么是丁忧制度——官员们为父母丧而暂时停职
二 丁忧制度的内容
三 为君夺亲谓夺情

第一章 追根溯源话丁忧
一 丁忧制度的礼制基础——三年丧
二《礼记》——“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
三 先秦时期三年丧实行情况
四 晏婴为父居丧,严守礼制

第二章 汉代——丁忧成为非普遍性强制规范
一 从黄老无为到儒家治世
二 教化天下,不孝重罚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导言
  自古忠孝难两全,忠孝的矛盾冲突困扰了国人几千年。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尽忠还是守孝,一度成为为人臣子者难以逾越的道德困境。
  时至今日,这个由来已久的道德难题似乎有了无可争议的答案。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牢固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任何时刻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这也从根本上摆脱了自古以来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
  那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古代的臣子官员在面临忠孝两难的抉择时,会何去何从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一块追根溯源,去了解一种几乎与漫长的封建社会相生相伴的古代职官管理制度——丁忧。
  “丁忧”这个词,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不管是翻阅古籍还是看时下热播的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和张静斋去见汤县令,汤县令问范进为什么不去会试,范进回答“先母见背,遵制丁忧”;电视剧《康熙王朝》中,老叫花子姚启圣当平台总督受到阻力,不服气,就跟康熙耍性子,借口乳母去世,要回家丁忧等。总而言之,在古代,丁忧作为一种职官管理制度,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那么,丁忧究竟是什么?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的出现造成了什么影响或者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块回溯历史,探寻答案。
  一 什么是丁忧制度——官员们为父母丧而暂时停职
  “丁忧”一词由谁首创,根据现有史料似乎已无从考证。“丁忧”最早出现于《宋史礼志》:“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又诏:“川陕、广南、福建路官,丁忧不得离任,既受代而丧制未毕者,许其终制。”丁忧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学者从字面意思进行解读,丁指人丁,即人口的意思,忧指忧伤,伤心。顾名思义,“丁忧”即人丁忧伤。这样解释也说得过去。但是,根据现代人的思维这样简单地从字面上进行解读,未免辜负了古汉语的优美意境与博大精深,甚至会产生歧义,闹出笑话。
  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碰到的意思。如《后汉书岑彭传》:“我喜我生,独丁斯时。”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如《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所以,古代的“丁忧”二字,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遭逢居丧”,儿女们会忧伤,会居丧,会遵循一定的民俗和规定“守制”,这样的解释显然比单纯的“人丁忧伤”四个字包含的内容要广泛得多,意义要深刻得多。

 以孝管官——孝与古代丁忧制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