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军事 > 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9221553
作者:唐芳 著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以精深的专业角度和严谨的论证方法,对军事文化的伦理进行了独到的、有一定见解性的阐述。 
内容简介
本书把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的建设问题放到强军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对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历史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工作,对当前我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剖析,对下一步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的展开提出了总体的思路框架,对推进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作者简介
唐芳,浙江绍兴人,1979年生,2014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硕士,军事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学院基层政治工作系讲师,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基本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从军从教19年来,先后获全军、省级和院校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项,主持、参研立项课题8项,参与编写专著、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员、学术科研先进个人。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定位
第一节 军事伦理文化及其建设的学理依据
一、军事伦理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的学理依据
第二节 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思想
二、列宁的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思想
三、毛泽东的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思想
四、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思想
第三节 军事伦理文化建设与强军文化的关系
一、强军文化为军事伦理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机遇
二、军事伦理文化建设为强军文化提供价值引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研究》:
  一、“以和为贵”的和平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既广阔又封闭,长江黄河流域比较肥沃的土壤和适应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气候,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业文明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由于战争必然会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导致民不聊生,甚至政权倾覆。因此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具有强烈的和平主义倾向,对战争破坏力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思想家都对战争持反对态度。例如,《孟子·离娄上》有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追求建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理想社会。兵家主张“兵凶战危”,兵书《尉缭子·武议》中写道:“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管子》总结战争有“贫民”“伤财”“危国”“忧主”的“四患”。《司马法》提出:“故国之大,好战必亡。”
  在“以和为贵”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形成了“慎战”的理念,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他主张实施战争必须慎之又慎。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文化强调用文明感化而不是诉诸武力来处理民族矛盾和国家间争端,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公孙丑上》认为,道德教化的力量胜于武力威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即使运用武力,通常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并且保持一定限度,战争的目的和规模被紧紧限制在“止战”、恢复和平的范围内。同时,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坚持把道德宣传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管子·牧民》认为:“错国于不倾之地,授有德也”,主张“竟于德”而“不竟于兵”。孙武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孟子·尽心下》认为:“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他们都主张要发挥军队的正义形象,不用流血牺牲或者少流血牺牲,来尽可能地达成政治目的。能做到以德制胜,不战而胜,才是“善之善者”也。
  二、“仁义之师”的义战观念

 当代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建设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