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085571
作者:张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编辑推荐
★此书是新教育系列书系中的一本,从对哲学知识论的认知举步,从哲学深处获得理性启思,提炼出“内心观照下的知识”之实践路径。
★书中论述哲学对语言的理解,启发语文课堂的研究范式,以“言语状态中的生活”作为语文生活的研究“肯綮”。
★本书从哲学视角呈现语文不一样的美,既体现了哲学生命观的规定性,又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特征,表达了语文教育实践者充分的理性和自觉。
★ 书中还运用大量经典的教学实践,体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的新教育关于理想课堂的终极诉求,对一线语文教师有着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哲学层面解释了语文课堂的三个维度:1.语文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重在于内心观照。一旦屏蔽心灵,阻断与内心的呼应,语文知识教学也会走上虚无之途,迷失自己。2.语文课堂实质是言语实践生活,在言语状态中沟通他者世界。如果从个体言语系统跳开,语文课堂就会成为没有实景的空匣子,存在也因此荒芜。3.语文生命将“本我”升华为“超我”。语言世界里的生命才是飞扬的生命,没有语言世界,语文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皈依;立身语言世界,是语文生命的现实诉求。理想的语文课堂,内心观照下的知识、言语状态中的生活与语言世界里的生命,三者嘤嘤和韵和美共在。
作者简介
张悦,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语文教师、副校长。哲学博士。浙江省特级教师,长三角基础教育高中语文学科专家,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她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曾获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一等奖、全国“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演讲比赛金奖、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在全国近三十个省市执教示范课、开设教育教学讲座,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主编、参编教材多套,著有《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新教育语文课堂》。
目  录
序 从知识生长的地方开始…胡勤 / 1
导 论…1
一、语文课堂的现实困境…1
二、哲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3
三、新教育语文课堂的架构…4
四、新教育语文课堂的愿景…12
第一章 哲学立场上的知识图式…13
第一节 二元摆荡,知识观的历史纠结…13
一、古希腊智慧教育时期的知识观…13
二、中世纪哲学理念中的知识表述…15
三、近代哲学知识观的衍变…17
四、现当代哲学视域里的知识…22
第二节 实践知识观:马克思认知转型…28
第二章 哲学观念中的生活图景…33
媒体评论

张悦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为追求,并将这种追求放在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下来审视、剖析和解读,体现了新教育人的执着与智慧。        ——民进中央副主席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朱永新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还是谦逊大度的合作者,更是传递思想接力棒的人。这是张悦老师《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之川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哲学立场上的知识图式
知识使文明成为可能。
距离雅典150千米的帕那索斯深山里,有一个神秘茫远的所在:德尔菲。高高的阿波罗神庙的庙墙上镌刻着世界上最著名的一条箴言:认识你自己。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以铿锵的语言构筑了一条最纯粹也是最高蹈的哲学之路,数千年走在这条路上的人们,都翘盼能以最完美的知识作桅,在黑暗中点亮光明。而临行远走之前的苏格拉底那一句“我知道了我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仿佛一言成谶,挥就了认识自我的豪情,也喊出了自我认识的艰难;“认识自我乃是哲学的最高目标”,而这种“无知之知”就是人类追问知识的积极开端,知识之问亦成为哲学界永恒的母题。
古希腊智慧教育时期,引领人们走回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的本性;引领人们仰望星空,探寻宇宙的本质:这是知识的安身立命之本。知识,在其成为一个哲学命题之肇始,就直抵人和宇宙的根本问题,散发着沉静的理性辉芒。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的底板上描绘“知识”的图景。在回答“什么是知识”时,他说:“知识就是智慧。”而“智慧就是最大的善”,因此,正义和美德都是最高的知识。知识不是外在于人的“固化物”,它是通向人的心灵花园的隐秘通道,是人性之中最闪亮的部分。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无比深情地共鸣道:“一个人只有有了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真理中分辨并获得的至高之善,才是幸福的。”知识的崇高赋予探求知识真谛的人们以归属感,研习“知识之真”,决然摒弃了只求“知识之用”的功利圭臬,是哲学家的神圣使命。苏格拉底的知识观还渗透在他的教育方法里。他认为,“真理必须通过对话或争论来获得,这种对话和争论可以是在两个探索者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单个探索者的心里进行,此时他的‘心灵’是自问自答。不能用直接检验‘事实’的方法来发现真理”。苏格拉底对话就是这样一种适合于探索真理的语言形式。知识的获得就是内心探索的过程,知识并非外铄,是发现而非发明,是倾听心灵深处的“内在声音”;知识就是一种“回忆”,而“教师的职责,只能帮助学生‘自己’重新‘发现’早已存在的观念,或‘回忆’遗忘但未曾消失(也绝不消失)的记忆”。

 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