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培初医案精选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中医 > 彭培初医案精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833803
作者:陈敏、要全保 主编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编辑推荐
本书资料翔实,病例典型,行文流畅,内容覆盖面广。通过对彭氏临床经验的整理,可以使读者对其辨治思路的认识更为清晰透彻,亦能很好地发掘其中的精华,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学习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从学术思想、临证特点和经典医案三部分阐释全国名老中医彭培初教授数十年的经验,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彭氏独特的学术见解、学术思想、临证思路、思辨方法和较具个人特点的辨证心得;临证特点主要反映彭氏较具优势、特色的临床经验,包括验方、配伍、用药经验;经典医案选取彭氏在日常诊疗过程中的有效病例,采用医案书写形式,每个医案从病史记录、诊断、辨证分析、治则、处方、按语等几个方面,详实记录一个病例的中医辨证施治,并通过按语分析从中体会彭氏的学术观点、辨证思路、用药特点等。
作者简介
彭培初为全国名老中医,业医逾五十载,精通内科,临证思路活跃,对泌尿、消化、内分泌等系统各种疑难杂病均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广为病家称道。彭氏主张承古而不泥古,强调临证实践,注重临床实效,处方用药执简驭繁,对药性峻猛之品的运用尤见功力。主要的学术观点有“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重视肝肾三焦相火”等。本书由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成员陈敏等负责编写。
目  录
一、 秉承传统,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002
二、 衷中参西,重视阴阳理论 003
三、 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 004

第二章临证特点 007
一、 重视典籍,巧用经方 008
二、 慢病和法,急症峻药 012
三、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015

第三章经典医案 017
一、 肾系疾病案 018
慢性前列腺炎阳虚寒凝型 018
慢性前列腺炎湿热痹阻型 019
慢性前列腺炎肝郁气滞型 020
前  言
彭培初序《名医类案》中说,医案可起到“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时俗”的作用。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因此,学习古今医案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法。
医案中又反映出医者的临床思维方法,以及独到的用药特色。我最早接触到的医案是我大姐在1937年前跟随秦伯未先生抄方时留下的医案,其名为“谦斋医案”,直到1962年分配到医院进入临床时才懂得其价值。通过跟师抄方才真正体会到它的重要性,这是一条提高临床疗效、进修中医的捷径。我在进入临床后带着问题从中吸收营养,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我从医五十余年,一直在临床第一线,从门诊到急诊,再到病房,从挫折中悟出一些道理,从成效中取得一些经验,在前辈老师无私的经验传授中吸取营养,又从经典著作中找寻方法,再从医案中借鉴,并反复地实践验证。
对待学生,我的观点是: 我的经验是老师们传帮带得来的,那么我也必须毫无保留地把有效的、可重复性的东西交给我的学生,这样中医事业才会健康地发展。
在学生们的推动下,促使我努力向前,在振兴中医、加强中医内涵建设,以及做好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彭氏从医五十逾年,年轻时获得姜春华、陈苏生、金寿山、沈衡甫、顾丕勇等多位名医的悉心指导,同时又善于从中医古籍、他人经验中挖掘验方良药变为新方。其承古而不泥古,临证思路活跃,触类旁通,重视实效,用药善于执简驭繁、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妙手之下奇方迭出,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彭氏认为辨病与辨证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都是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与方药。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但中医学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立方的。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延用“辨病”思维。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由此可见,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互为依存的。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辨证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论治即是处理疾病的思维过程。辨证思维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特色,构成了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由于“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具有时空性,故一种病可能有多种证,一种证也可能存在于多种疾病中。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中,非常强调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书摘插画
插图

 彭培初医案精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