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314
  • 字 数:260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3326890
作者:(日)小林正美 著,王皓月 译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内容简介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的特点是,通过分析与传统的"儒教"、道家思想,或者刘宋中期之后确立的"道教"之间的关系,来解明东晋、南朝的文人贵族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式。相信这个方法对于解明六朝"佛教"思想的历史事实是最合适的方法。希望本书能给各位读者诸贤带来关于六朝"佛教"思想的新知。

作者简介

  小林正美,(KOBAYASHI Masayoshi),1943年生,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1983~1985年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专著有《六朝道教史研究》(创文社,199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六朝佛教思想研究》(创文社,1993年)、《中国的道教》(创文社,1998年;齐鲁书社,2010年[中文版])、《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知泉书馆,2003年),编著有《道教斋法仪礼的思想史研究》(知泉书馆,2006年),并发表有多篇关于佛教、道教的论文。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接受大乘佛教的过程中儒教的作用
  一、序言
  二、佛教信奉者的协调儒佛的态度
  三、慈悲与仁
  四、大乘的救济论与儒教
  五、结语
第二章  庐山慧远的佛教思想
  Ⅰ  轮回报应的思想
  一、序言
  二、三世因果的理法
  三、烦恼与轮回
  四、轮回报应之教与宗教上的自觉
  五、涅槃之教与天地、帝王的德化
  六、结语
  Ⅱ  《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思想
  一、序言
  二、《沙门不敬王者论》的成书
  三、在家篇
  四、出家篇
  五、求宗不顺化篇
  六、体极不兼应篇
  七、形尽神不灭篇
  八、结语
第三章  竺道生的佛教思想
  Ⅰ  大乘观与小乘观
  Ⅱ  实相与空
  Ⅲ  顿悟成佛说
  一、序言
  二、谢灵运《辩宗论》中的顿悟义
  三、迷与悟
  四、理与言
  五、一乘思想与顿悟成佛说
  六、无生法忍与顿悟
  七、结语
  Ⅳ  一阐提成佛义
第四章  宗炳的神不灭的思想
  一、序言
  二、神与形
  三、轮回的主体与法身
  四、西方净土与往生
  五、法身说的形成
  六、般若的空与不灭的神
  七、结语
第五章  颜延之的儒佛融合论
  一、序言
  二、何承天《达性论》中三才的人与众生
  三、儒佛融合论第一种类型
    (一)儒佛融合论第一种类型
    (二)三才合德义
    (三)“众生”义
  四、儒佛融合论第二种类型
    (一)佛教的报应说与儒教的应报说
    (二)佛教的不杀生戒与儒教的爱护生类的思想
  五、结语
第六章  智□的忏法的思想
  Ⅰ  作为三昧法的忏法
  一、序言
  二、四种三昧与忏法
  三、法华忏法
  四、方等忏法
  五、请观世音忏法与金光明忏法
  六、结语
  Ⅱ  奉请三宝的仪式与道教的醮祭
  一、序言
  二、奉请三宝的仪式及其目的
  三、奉请三宝的由来
  四、道教的醮祭
  五、奉请三宝与奉请天真
  六、智颉与道教
  七、结语
附: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称呼的确立与贵族社会
  一、序言
  二、“佛道”与“佛法”
  三、“佛教”的称呼的确立
  四、从“五斗米道”、“黄老道”到“道教”
  五、梁代的“三教”与北周的“三教”
  六、结语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且夫自大教东流四百余年矣。虽藩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训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藻悦涛波下士而已。唯肃祖明皇帝,实天降德,始钦斯道,手画如来之容,口味三昧之旨,戒行峻于岩隐,玄祖畅乎无生。大块既唱万窍怒呼。贤哲君子,靡不归宗。日月虽远,光景弥晖。道业之隆,莫盛于今。
  据此,随着东晋的明帝(323~325在位)开始信仰佛教,佛教在士大夫之间也得到传播,之前最多是藩王和居士之间偶尔有信者,其信奉者几乎都是不能充分理解佛教教理的人。
  反佛教派的文人将佛教看做社会问题,也是始于士大夫之间出现了出家者的东晋时期。在此之前,如存在三国吴的车子的《理惑论》这样的论及了儒佛的差异的论文,文人之间并非完全没有把佛教看做是问题,但还没有上升到社会问题的层面。然而东晋之后,信奉佛教的士大夫增多,所以反对佛教的人指责佛教的声音增多,认为其违反了作为当时的社会伦理的儒教。针此,佛教的支持者主张佛教不仅没有与儒教伦理相抵触,葚至说佛教和儒教可以和谐共存。例如,反佛教派批评佛教的出家制度违反了作为儒教家庭道德的孝,关于这种意见,东晋的孙绰(314—37])的《喻道论》记载:
  周孔之教,以孝为首。孝德之至,百行之本。本立道生通于神明。故子之事亲,生则致其养,没则奉其祀。三千之责莫大无后。体之父母不敢夷毁。是以乐正伤足,终身含愧也。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刷剔须发,残其貌,生废色养,终绝血食,骨肉之亲,等之行路。背理伤情,莫此之甚。①
  对此,孙绰站在支持佛教的立场上,这样回答:
  夫父子一体,惟命同之。故母疾其指,儿心悬骇者,同气之感也。其同无间矣。故唯得其欢心,孝之尽也。父隆则子贵,子贵则父尊。故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②
  认为出家不仅没有违反孝,而且符合孝的道德,这个意见如众所周知的《孝经》中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其借用了后半部为论据,而前面反对佛教的人的意见则是以前半部为论据。
 ……
  P2-3


 六朝佛教思想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