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密伦娜情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世界名著 > 致密伦娜情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0775940
作者:(奥)卡夫卡 著,(奥) 维利哈斯 编,叶廷芳,黎奇 译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编辑推荐
  他,“现代主义文学之父”,“无家可归的异乡人”;犹太鬼才,情路坎坷;一生与两位女子订婚三次,都以解除婚约而告终;
  她,记者、作家、译者,有夫之妇,卡夫卡深爱的女友,反法西斯斗士,二次大战中被捕,死于纳粹集中营。
  *伟大的爱情书信,*热烈的灵魂绝唱;自我啃啮,自我平衡。 
内容简介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可谓情路坎坷,先后与两位女子订婚三次(其中与同一个人订婚两次),都以解除婚约而告终;同时,这位天赋异禀的作家又天生情种,在其创作高峰期先后与四位女子产生了爱情,密伦娜是其中形象最为鲜明,与作家最为志趣相投的一位,因而引发的情感波澜也最为热烈奔涌。二人相识于1919年,当时年届36岁的卡夫卡还寂寂无名,而密伦娜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位天才作家的惊世才华,主动提出将其作品由德文翻译成捷克文。卡夫卡几乎立刻就真挚而热烈地爱上了这位身处异地的有夫之妇,二人深陷情网,两地传书,往还不断。这段传奇的恋情在两人通信一年以后而告终,之后卡夫卡写下了不朽的名作《城堡》。
  1939年春天,德国军队进驻布拉格不久,密伦娜将卡夫卡写给她的信托付给维利哈斯,随即被纳粹法西斯分子逮捕,投入集中营。而哈斯随后虽然经历了流亡,但把这批信件忠实地保存了下来。战后,哈斯接受卡夫卡终生挚友,同时也是其传记作者马克斯勃罗德委托,编辑出版了这本包含130余封信件的书信集,它们对后世了解作家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历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
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生前比较寂寞,逝后才为世界所惊觉,从而赢得盛名。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密伦娜·耶申斯卡(1896-1944),捷克记者、翻译家、作家,反法西斯斗士。卡夫卡深爱的女友。1939年遭德国纳粹囚禁于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并于1944年5月17日因一次被延误的肾脏手术而死于该地。
  维利·哈斯,家住布拉格,与密伦娜及其捷克朋友圈交往多年,关系密切。
  叶廷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博导。1936年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主要从事德语文学的研究,尤以卡夫卡、迪伦马特、布莱希特的研究见长。退休前历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现名誉会长);先后获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国际歌德学会“荣誉会员”;享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及其他》等十余部;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等40余部以及译著《迪伦马特戏剧选》《卡夫卡文学书简》等数部。
目  录
译序写下的吻 叶廷芳
致密伦娜情书 卡夫卡
编后记 维利哈斯
原版后记 维利哈斯
附录一
密伦娜、施塔萨和波希米亚的生活
施塔萨弗莱施曼 文
黄曼龄 译
附录二
卡夫卡生平和作品中的爱情关系
叶廷芳 黎奇

媒体评论
  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密伦娜,我们是那么的怯懦,每封信都面目全非,几乎每一封信都对上一封信或下一封回信感到惊恐。
  我爱你啊,你这死心眼的人,有如大海爱它海底的一颗小石子,我对你的爱就像海水淹没着你一样。
  ——弗兰茨卡夫卡
  倘若没有这些书信构成一段完整的震撼人心的爱情小说,没有这绝望、幸福、自我啃啮和自我作践的狂放的盛宴,其他记载便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断简残篇而已。
  ——维利哈斯
  卡夫卡的四位女友在不同阶段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菲利斯与《在流刑营》,沃里切克与《致父亲》,尤其是密伦娜与《城堡》,而多拉则陪伴卡夫卡写就了告别人世时的幸福安魂曲。
  ——叶廷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译 序
  写下的吻
  叶廷芳
  不要以为,卡夫卡工作认真,在办公室的八小时“恪尽职守”;八小时以外又呕心沥血埋头写作,甚至不惜牺牲睡眠,于是大概就没有兴趣和精力贡献于情事了吧?非也!逻辑思维在这里不管用。不错,卡夫卡确实因紧张写作而导致咳血——当年的不治之症,以致英年早逝,且在短短的16年时间里(其中将近7年都是在病魔的折磨下度过的)留下342万字(汉语译文)的作品!尽管如此,他始终是个多情的种子!
  年轻时他住在四层楼的家里,就常与楼下街对面的一个女子眉来眼去;1912年夏去德国旅游,很快和一家酒店的老板女儿打得火热;同年8月他经朋友马克斯勃罗德的介绍认识柏林姑娘菲利斯鲍威尔,并很快与之订婚。不久双方发生矛盾,女方托她的女友格蕾特布洛赫居中调解。第二年格蕾特产下一子,后来格蕾特坚称,此儿系卡夫卡所生(可惜此孩7岁即夭折了)!从认识菲利斯起的12年内,卡夫卡先后与4位女性产生了热烈的爱情,其中与两位(菲利斯鲍威尔和尤莉叶沃吕采克)订了三次婚,与一位(多拉狄曼特)同居半年多。唯一没有订婚也没有同居——至少没有正式同居——的是本书主人公密伦娜耶申斯卡。但唯独这位女性,卡夫卡倾注的情感最热烈,也最真挚。
  就像俗话所说“英雄爱美人”那样,爱女人亦是作家的天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但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倒不是卡夫卡多么爱女人,或他有多大的“艳福”,而是女人,或者说爱情在卡夫卡的创作中,乃至在推动卡夫卡登上现代文学创作顶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君不见,卡夫卡的创作旺盛期是从1912年至1923年这12年,正是上述这四位女性一个一个接力赛似的陪伴着他,用他们的青春热情不断激荡着他的生命活力,频频刺激他的创作灵感。难怪不少研究者都提及:没有菲利斯就不一定会有《在流刑地》(一译《在流放地》)这一不朽杰作的问世;没有沃吕采克就不会有《致父亲》这一惊聋发聩的“醒世名言”的产生;尤其是,没有密伦娜则卡夫卡的最伟大代表作《城堡》就不会如此丰富和辉煌;没有多拉就没有卡夫卡告别人世时的幸福安魂曲。你看,她们不是贤内助,却胜似贤内助!
  在与这四位女性的长期周旋中,就恋情的烈度而言,当首推密伦娜了!这是不难理解的:四人中若以年龄论,虽然密伦娜最大——25岁,但这对38岁的卡夫卡来说,算是相当年轻了!而密伦娜的优势,即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则是其他几位无法比拟的:她当时是布拉格一家最大报纸的记者,且已是小有名气的作家。此外性格开朗、热情大方,且富有正义感和现代气息。不过这一切也许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在卡夫卡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普遍承认、正觉得知音难觅的时候,她就已经看到了卡夫卡作品的价值,主动写信向卡夫卡提出,要将他的德文小说《司炉》译成捷克文。这一信息马上将两位异性作家心灵中的“灵犀”点通了,在双方丰富的情感中埋下了爱的幼苗!这是1920年2月间的事。

 致密伦娜情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