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阅世六十年(新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社会学家 > 读史阅世六十年(新版)

  • 版 次:2
  • 页 数:481
  • 字 数:35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3353842
作者:何炳棣 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编辑推荐
一位雄心万丈的学者的奋斗史,六十余年读史阅世的生命体验,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艰忍负和理的记录,中国百年学术史的珍贵注脚。
本书是何氏一字一句回忆亲撰,书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畅读本书,不仅可吸收何氏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他艰忍自强的性格和天生异禀的记忆力,重温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这确是一部启人深思的著作。 
内容简介
何炳棣于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自完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即长期从事中国史的研究工作。他是见证二战后西方中国学(china studies)勃兴的第一代中国学人,又被西方中国学界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由于西方中国学的研究范畴和观点远较传统西方汉学宽广而又富现实意义,它至今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何氏治史的特色在深明西方史学的标准,自修所需的社会及自然科学工具,利用大量多样的史料,通过缜密的考证与平衡理性的思维,往往在一系列大课题上能获得原创性的成果。
  本书是何氏的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60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何氏半个多世纪的亲见亲闻,弥足珍贵。畅读本书,不仅可吸收何氏生平积累的治史心得,更可从他艰忍自强的性格和天生异禀的记忆力——特别有关三四十年代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师友和校风——重新体会中国过去百年的风云变幻。这确是一部启人深思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1966、1979、1997年分别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荣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乃该会首位亚裔会长,也是20世纪唯一
目  录
序言
国内篇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
专忆1 何家的两根砥柱
   【附录 家族与社会流动论要】
第二章 天津私立第一小学
专忆2 少年时代的朱英诞
第三章 南开中学
专忆3 爱国记录的创造者
第四章 一年插曲:山东大学
第五章 清华大学(上)
Ⅰ.考试与入学
Ⅱ.“发现”自己,磨炼意志
Ⅲ.培养自修习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家世与父教
写撰这部偏重学术性的回忆录必须从先父开始。谈到先父就不得不涉及金华何氏本族和天津的母系亲属了。据说我们何氏源自山西高平,几经辗转迁徙,至晚在南宋初年已植根于金华北乡了。高平就是战国时代的长平,秦国名将白起就是在长平消灭坑埋40万赵国全军的。我们何氏这个渺远的“祖籍”是多么富有戏剧性!世代相传我们是南宋理学家何基(1188—1268,谥“文定”)的后裔。文定公于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孔庙。后来在上海从长我21岁的堂侄德奎得悉,金华北山一带的何姓人氏硬说他们才是文定公的后代,我们是旁支德奎说不值得同他们争认祖宗,重要的是看我们这支何氏是否争气。
记得我大约阴历10岁的那年,有一天父亲在沉思之后对我们说,不知为何昨夜梦见他的父母,可能由于他在外多年,从未按生日、忌日祭祀过父母。父亲决定今后一定要按生日忌日举行祭祀。除了叫家里准备荤素菜肴(内中必须包括以薄薄的豆腐皮裹人黄豆芽、冬笋丝、冬菇丝等极爽口的“豆腐包”)之外,要以锡箔叠元宝,装进印好格式的纸包,纸包要按以下的方式由我以恭楷写:右行:“浙江金华北乡瓦窑头巳山亥向”,当中:“先考何公讳志远府君、先妣陈夫人”,左行下半:“孝男寿权、孝孙炳棣”,等等。由于父亲应酬忙,忙时由我代祭。祭前出门捧香向南揖拜迎接祖父母之灵,请到上房之后,要三度敬酒,三度磕头。第三次磕头之后以一杯酒按“心”字形泼在地上以示报恩之诚。然后持香出门,烧纸包,恭恭敬敬地向南揖拜“送别”。自始父亲即强调一点:一切要心“诚”。幼年这种训练使我后来非常容易了解孔子、荀子论祭的要义和“文革”期间亿万群众经常跳“忠字舞”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回到正题:父亲决定恢复祭祖,我才知道祖父的名字。
父亲名寿权,字逸清,生于同治九年庚午(1870)。他的生母陈夫人是志远公的继室。猜想中志远公第二次结婚时或年已逾40,大约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以前。我的大伯父寿延公(即德奎的祖父)和二伯父寿铨公(即炳松之父)年纪要比父亲大不少。我和父亲的年龄差距实在太大,这造成我青少年时期心理和学业上长期的紧张和终身脾气急躁的大缺陷,父亲曾根据他壮年自习日文科学教本的知识为我讲述遗传及生理大要。他说:“你祖父寿至83,祖母寿至87,隔代遗传很重要,好自为之,你也可能像祖父母那样长命的。”没想到他紧接就讲西周昭穆制的要义,很自然地就在我脑海中那么早就播下“多学科”治学取向的种子!
当我于50年代“及60年代初长期攻治明清人口、经济及社会史时,曾再三揣想志远公的起家似与太平天国后浙江(包括金华)的土旷人稀、地价低廉很有关系。祖父如于乱平后最初l0年买进相当田产,到l880和1890年代必已大大增值;这应该是全家经济重心自农转移到商的主要原因。果然,1996年刊印的《何炳松年谱》:何氏“世居金华北乡后溪河(今罗店乡)。自祖父志远始创业于邑城”。虽然确切年份无考,但以批发火腿、南枣、锡箔名闻于金华一府八县的“何茂盛”就是在这“繁荣”期间创建的。就全族言,四房分工的模型也日趋显著了。大伯父经管“何茂盛”,二伯父和父亲专心读书应试,四叔少青年时期家境已比较宽裕,不喜欢读书,就专管田产。
书摘插画
插图

 读史阅世六十年(新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