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404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075474
  • 丛书名:东方编译所译丛
作者:[美]亚历山大·温特著 秦亚青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东方编译所译丛”之一,是一本深入研究文化和观念在国际关系中重要意义的力作。作者借鉴了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从本体论出发,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国际关系,开拓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途径。与结构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不同,作者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建构的,而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观念建构的。观念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因此,国际关系的实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注定要成为一代人中讨论*为广泛的国际关系理论著作。
——《纽约时报文学增刊》
一部优秀的、全面的、富有启发性的著作——温特的论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我向那些认真对待理论的国际关系学者和研究生极力推荐此书。
——《国际事务》
亚历山大·温特的著作事实上注定要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经典著作、研究生阅读的标尺。温特将科学现实主义、整体主义和他所谓的理念主义相结合的独特努力,无疑将激起大量的对话,以及——如人们所期待的——大量的思想火花。
——罗伯特·O.基欧汉《国际研究评论》 
内容简介
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亚历山大·温特阐明了建构主义方法的中心主张,提出了结构的和理念的世界观,与构成多数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基础的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截然对立。他建立了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将国家视彼此为敌人、对手还是朋友作为基本的决定因素。这三种角色是由无政府文化塑造的,分别被描述为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无政府文化是国家持有的共享观念,影响了国家权力的意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由此产生了国际体系的行为趋势。本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温特,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学者。19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后曾在耶鲁大学(1989-1997年)和达特茅斯学院(1997-1999年)任教,1999年加盟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1992年发表论文《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
目  录
译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国际政治的四种社会理论
国家体系研究工程
国家中心论
体系理论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者
结构理论的分类图谱
四种社会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归类定位
三个方面的解释
认识论和中间道路
本书的内容结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科学实在论与社会类别
  怎样才能够既采取理念主义和整体主义本体论,同时又坚持科学精神或者说广义上的实证主义精神?这一章建构了一条“中间道路”,它构成了我的现代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
  国家和国家体系是实在的体系,它的本质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探索接近的。接受这个假定包含了“科学实在论”(在本章里简称为“实在论”)的内容。科学实在论是一种科学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成熟的科学理论势必指涉客观世界,并且即便是科学研究的客体是不可观察的事物,科学仍然坚持指涉客观世界的原则。理论反映现实,而不是现实反映理论。实在论者常说他们要把“本体论置于认识论之上”就表达了这个意思。
  大部分国际关系学理论,无论是主流理论还是批判理论,似乎都以这些假定为前提,所以,大部分国际关系学者至少是含蓄意义上的实在论者。但是,当他们明确表示自己的哲学观的时候,则往往采取反对实在论的立场。1985年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就科学哲学展开的一场辩论说明国际关系学界对经验主义有一种普遍认同的观点,即:理论要具有科学性,最终必须在形式上是演绎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反实在论形式。经验主义科学哲学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主导地位如今又受到另一种反实在论思潮的挑战,这就是“后实证主义”,这次辩论在国际关系学界被称为第三次辩论。这场辩论自始至终绝少提到实在论科学哲学,戴维•德斯勒David Dessler)的著作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例外。一个对这次辩论持批评态度的人曾这样说到实在论的地位:“实在论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今科学哲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本体论观点了。考虑到实在论的这种地位,第三次辩论对它的忽略实在令人感到吃惊。
……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