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四公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清末四公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10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032964
作者:王忠和 编著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编辑推荐
湖北巡抚之子谭嗣同,湖南巡抚之子陈立三,福建巡抚之子丁惠康,广东水师提督之子吴保初,清末四公子的风流倜傥、斐然文采在作者的细心勾勒下栩栩如生……本书从每人的家世背景出发,描画了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事迹,对当时、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戊戌变法一段历史,着墨较多,算是本书的一个看点。  
内容简介
清末四公子出自名门,才华杰出,风流潇洒,性格各异,命运多舛:陈三立是陈宝箴之子,当代画家陈衡恪、史学家陈寅恪之父,以诗著称于世。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主将,其“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气概感人至深。丁日昌之子丁惠康虽然故事不多,但其魏晋风流、不与黑暗的官场相妥协的性格感人至深。清末名将吴长庆之子吴保初则知其不可而为之,两次上书反对慈禧太后干预朝政,足见其“狷狂”。而清初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堪称公子之典型,列在篇首以便让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公子们”的酸甜苦辣与才性文章。全书语言流畅生动,融入了不少趣味性、可读性的小故事,非常适合休闲阅读。
作者简介
王忠和,1975年生,曾任教于南开大学。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8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81年去美国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自幼喜欢文史,退休以后以研究历史为乐,曾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出版《袁克文传》、《民国四公子》、《新编英国王室史话》、《新编
目  录
前言
引子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
一、他是贾宝玉吗?
1.纳兰氏与曹氏的渊源
2.叶赫家族
二、清初的政局
1.索额图
2.明珠
三、康熙皇帝的宠臣
1.仕途得意
2.早年的感情生活
3.婚姻生活
4.为国辛劳
四、御前侍卫的苦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引子 德也狂生耳——纳兰性德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汉人再次沦落在异族统治之下一一说是再次,因为历史上已经有过多次。
清廷以武力征服了广袤的中原领土后,发现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士人的思想难以征服。于是,一方面用科举入仕的手段笼络汉人,另一方面屡兴文字狱、科场案,以肃清思想,钳制言论。现在人们谈起“康乾盛世”都是津津乐道,岂不知,那个时代正是文网密布、动辄得咎的文化地狱。顺天科场案、江南科场案、“哭庙”案、《明史》案、《南山集》案等,每次都是几十个人头落地,成百上千的嫌犯流放边地蛮荒,甚至连死人也不放过,还要掘墓鞭尸、锉骨扬灰。
有时,现实强于真理,强权胜过信仰。人毕竟要活着,不可能人人做烈士,于是汉族士人渐渐接受了这个政权,这个过程无疑是极痛苦的。统治集团中也有极少数的有识之士清醒地看到,一味的高压终究不是善策,还要变换一下面孔。例如康熙朝的明珠就是这样的人,作为满洲贵族的他,努力学习汉文化,尽量地接近汉族士人,以至他的官邸成了文人荟萃之所。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更是从小受汉文化的熏陶,认同并融合到这种文化之中。
纳兰性德(1655—1685)短暂的一生多彩多姿,他有着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意趣爱好,以他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禀赋,加之才华出众的风流,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还有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获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和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在世上只待了三十个年头。
纳兰性德心胸广阔,毫无民族偏见,他结交了许多汉族士人并在政治上、生活上尽其所能给予帮助。尤其是营救吴兆骞(汉槎)一事,对康熙皇帝改变清初对汉族知识分子镇压政策有积极的影响。满族,这个在入关前刚刚制定了自己文字的民族,面对发展了几千年的汉文化,要想融合到一起谈何容易?纳兰性德在其中无疑起到一种润滑剂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他周围形成一个无形的“词人集团”,有人认为该“词人集团”的形成和存在是清词所以能“中兴”的决定性因素,他本人的成就也正是“清词中兴”最有力的证据。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纳兰性德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以此清初之公子列于清末四公子的前面不是很恰当吗?
  一、他是贾宝玉吗?
  1.纳兰氏与曹氏的渊源
书摘插画
插图

 清末四公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