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死学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生死学

  • 版 次:1
  • 页 数:313
  • 字 数:30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2117143
作者:郑志明 著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佛教在生死学上不仅自成体系,且非常独特,不刻意追求生死,但也不反对生死,而是要以有形的生命去证悟无限的生命,要以修持来化解人的无明愚痴,熄灭一切烦恼与生死诸苦。在缘起性空的体证下,不以色身为真实的我,只求以善行来圆满生命,在涅槃的悟中放任色身自然老死。
  佛教生死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有不少的经典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书从每个时代挑选代表性经典,从点到线作历史性的整合,藉以探究佛教生死学的内涵。
作者简介
郑志明,1957年生于台湾省新竹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曾任南华大学通识学院院长、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嘉义师院语教系主任。专研中国宗教哲学、民俗学、神话学,近年来偏重在道教生死学、佛教生死学、医学理论等课题。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佛教的生死关怀
 一、前言
 二、佛教对生的体认
 三、佛教对病的医疗
 四、佛教对老死的关怀
 五、结论
第二章 《杂阿含经》的瞻病关怀
 一、前言
 二、瞻病的教法
 三、瞻病说法与闻法的功德
 四、瞻病自杀的问题
 五、结论
第三章 佛教经典的胚胎生命观
 一、前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绪论——佛教的生死关怀
二、佛教对生的体认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离不开生老病死等诸种烦恼,生是不必喜悦的,象征的是痛苦的源头,在四大与五蕴合成肉身后,就要不断地承受三毒的缠缚与八苦的煎熬,处在刹那不断的迁流变化中,开启了苦海无边的人生历程。但是佛教认为人身的生也是难得的,要有累世修持的善报,利用此身来藉假修真离苦得乐,在戒定慧的精进修持下,能除灭生死种子,证得解脱涅槃。
佛教的生命观,不是只谈有形肉体的出生与死亡,还包含无形识神的存有,将人的生命分成四个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等,“有”是指生命存有形式,所谓“生有”,是指受胎投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所谓“本有”,是指从出生到濒死的全过程。所谓“死有”,是指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所谓“中有”,或称“中阴”,是指从死后到再生之间的过渡识神。
“生有”,是佛教特有的生命观念,指人的生命是始于父母受胎以及中阴人胎之时,这种观念与现代科学颇为吻合,认为生命是从胚胎受孕开始。佛教有专门讲授入胎的经典,如《佛说胞胎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等,详述中阴入胎的因缘,以及胚胎在母亲肚中三十八周的成胎历程。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是从胚胎开始,是从父精母血及宿世业缘轮回而成,来人间的目的是要继续的精进修行,证得无生灭的解脱境界。
“本有”,就是人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是从出生到死亡的流转生命。佛教认为这种有形的生命是众苦所集,称为“五取蕴苦”,指出色身是因缘的生灭,是无定性的不断变化,沉浮于生老病死的生命之流中,是刹那生灭的短暂存有,是一段苦海无边造作各业的历程。佛教强调生命到人间来,不是为了肉身的贪爱享乐,而是要经由累世的修行来灭除生死之因,要能得闻佛法,进而证得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的生命境界。
  ……

 佛教生死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