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的传人(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西兰卡普的传人(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0年05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铜版纸
  • 包 装:盒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700322
  • 丛书名: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作者:王文章 主编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作者简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东寿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曾发表60余万字艺术理论、评论文章,主编《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京剧大师程砚秋》、《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等。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
  金萱,女,汉族,1982年生于湖北武汉。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告系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获双学士学位。 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业方向是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保护工程,获得硕士学位。就读期间参与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工作,在《中国美术馆》上发表《西塞神舟会》一文,并作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物“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之一《西兰卡普的传人》卷撰稿人。此外参与编写了《民间工艺美术》(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翻译了《金忠敏油画集》(英文版)一书。

目  录
总序
口述人叶水云简介
第一章 龙山——土家织锦的主要传承地
 大美于大山——张登赤的话
 土家织锦今与昔——田大年访谈录
 田明眼中的土家织锦
第二章 叶玉翠——苦难造就的一代大师
 我与土家织锦——汪为义采访叶玉翠纪实
 玉翠大姐与我谈土家织锦
 我所知道的姑姑
 怀念大师——张光准、吴亮的回忆
第三章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
 初访叶水云
 再访叶水云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言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最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最艰难、最核心的用力点。

书摘插画
插图

 西兰卡普的传人(土家织锦大师和传承人口述史)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