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生与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的生与死

  • 版 次:1
  • 页 数:424
  • 字 数:412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085459
作者:费孝通 著,刘豪兴 编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7月 
编辑推荐
一代宗师、学界泰斗畅论文化的生灭与人类的发展
费老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也是政治活动家,但在我看来,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个独立的思想者,一个不断进行思考的思想者。**不可以认为,写出一本书就是一个思想家,其实写出一本书也不见得是学者,学者必须是通儒。通儒的标准就是一个有系统思想并能打通学问边界的人,费老是通儒。
  ——刘梦溪  
内容简介
《文化的生与死》辑录了费孝通先生1988-2003年的部分与文化议题相关的重要论文,分上、中、下三篇,系统地展现了作者对人和文化的生与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这些文章高瞻远瞩,胸怀全球,既有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忧患,更有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自信。上篇回首反思了作者在学术园地耕耘的曲折历程,有感有悟地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体现了他的文化观和人文价值观。中篇是在反思、补课基础上对首次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及其思想的主要论述,为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提出了特别重要的“人文思想”和使社会学成为成熟学科的重大课题。下篇以《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为起篇,重点论述了21世纪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创建和而不同“美好社会”的期望。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11~2005.4)生于江苏吴江县城。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目  录
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代序)
上编
 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经历·见解·反思——费孝通教授答客问
 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
 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
 重读《江村经济》序言
 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
 论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产业
 关于“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谈话
 三位外国老师和三位国学大师
 应该多读点历史
中编
 开创学术新风气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编
  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这本“随笔”文集是我从已经发表过的存稿中,选出一部分大体上符合“大系”编者的需求标准而编成的。所选的文章不属专题性的学术论文,而是学术性的随笔,与学术1司题有关的杂文,或是各种学术会议上的发言,特邀的演讲稿,和受记者、学人采访的记录等。从全书来说似乎缺乏系统性,各篇之间并无紧密的连续性。但既是出于一人之笔,一人之口,思想理路是一贯的,如有出入也是发展上的变化,看来也并不多。
本书限于篇幅,如果要求它能包罗作者学术思想的整体性,实难办到。首先是我生命尚未结束,过去60年在学术园地里所做的工作,多属探索性质,尚未达到完整的程度,相距还远。从写作时间上说,这本文集中所挑选的一些文章,只是近15年里的作品。这些文章多少可说是这一段学术生命中留下的脚印,串联起来也许可以成一条由若干点形成的虚线,隐藏着我这个还在发展中的思路历程。要我用话语简短地、清楚地总括这条历程,实感功力不足,火候未到。
我从这个历程中剪取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为止的这一段时期是我意外得到的“第二次学术生命”。意外是指这段生命的取得我确是没有预料到的。自从50年代的反右斗争起,接着又经过触及灵魂的“文化大革命”,为亲人痛惜,路人侧目,不仅别人甚至自己,对我早年的学术思想早已全盘否定。我也口服心服地认为我的学术生命已告结束。不料70年代后期世态剧变,我如大梦初醒,重又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拾起了我的学术工作,所以称之为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
  ……

 文化的生与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