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程研究(第二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过程研究(第二辑)

  • 版 次:1
  • 页 数:312
  • 字 数:252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62774
作者:王治河 等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内容简介
本辑所收录的21篇文章分为三组:“国人论道”主要记录的是中国学者在“过程研究”方向上进行各方面的探索所留下的足迹,“他山之石”则反映了西方学人对“过程研究”、特别是对有关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进行的思考;最后,编者从本辑起隆重推出“经典重译”栏目,其目的在于通过重译和新译既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又篇幅适当的经典性“过程研究”文章,为国内学者的相关探索提供更加可靠的学术资源。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推动国内学者不断进一步拓展各自的研究视野、从根本上变革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的助推器!
作者简介
王治河,山东人。1960年生於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重进燕园,拜著名哲学家朱德生先生为师,研习西方哲学。1988年获硕士学位。 1988-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员,《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1998年秋赴美自费留学。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
目  录
国人论道
 为什么选择中国?——中国之于建设性后现代运动的意义
 后现代生活方式初探
 黑格尔与怀特海:从实体到过程
 黑格尔、马克思和怀特海——从“过程”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维的转变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
 一种全新的哲学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初探
 怀特海的价值学说初探
 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之间
 过程哲学视阈中的邓小平理论——关于怀特海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的一种比较研究
 怀特海过程哲学与技术的相关性
 怀特海的知觉象征论及其宗教文化意蕴
 东方与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国语境下过程哲学和文化哲学的一次对话
 发展的过程: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内在分歧的批判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发展伦理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为什么选择中国?——中国之建设性后现代运动的意义
  在美国加州克莱蒙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怀特海学术研讨会上,大卫·格里芬呼吁把21世纪建成怀特海世纪。在题为《Why Whitehead?》的发言中,小约翰·柯布以其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索,向我们清楚地阐明了怀特海思想在21世纪建设性后现代运动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建设性后现代运动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做出了探讨和描述,格里芬出了呼吁,柯布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便需要每一个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进一步使这种分析不断深化并相应地探询实践之道,将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本文以下所称后现代均指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格里芬说21世纪将是怀特海世纪,还有很多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两者之间应该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
  早在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家汤因比与日本著名宗教家池田大作对话时,两人就一致认为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而那时中国还处于“文革”阶段,在一次访谈中,柯布也同样认为中国将很有可能在50年内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心,其后,特别是近年来,在美、英、法、日等国的媒体和书刊上如是说法更是层出不穷。比如,2005年2月,法国《回声报》副主编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借《当中国改变世界》在法国出版之际指出,在过去的25年里,世界改变了中国,而今天中国则要改变世界。
  ……
书摘插画
插图

 中国过程研究(第二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