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

  • 版 次:1
  • 页 数:281
  • 字 数:217000
  • 印刷时间:2007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63481
作者:刘小平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07月 
编辑推荐
本书以道家话语作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切入点,同时把它作为核心问题来讨论,具体探讨了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发生、道家话语构成、道家话语与当代文化语境关系等三大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道家话语被现代阐释和被遮蔽所隐藏的价值规范和文化心理。实际上,这是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在处理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文化中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道家话语”作为新时期文学研究的切入点,采用了话语理论、阐释学、发生学以及比较研究等方法,重点讨论四个大问题: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发生,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构成,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与当代文学语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道家话语被现代阐释和被遮蔽所隐藏的价值规范和文化心理问题。本书理论基础扎实,资料翔实,论述严谨,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作者简介
刘小平,1966年出生,1986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英语专业,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著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等。
目  录
第一章 引论:亟须开垦的问题领域
 第一节 文献综述、课题价值和研究思路
  一 文献综述
  二 课题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二节 关键词考辨
  一 新时期文学
  二 道家
  三 话语
第二章 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发生
 第一节 “文革”潜在写作:乱世的道家话语踪迹
  一 道家话语发生何以可能
  二 通过潜在写作言说
 第二节 反思文学:道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突围
  一 主体声音的裂隙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引论:亟须开垦的问题领域
第一节 文献综述、课题价值和研究思路
  一 文献综述
在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关注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学术界对“道家文化与新时期文学”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道家文化与新时期文学关系的总体研究,第二类是对作家作品表现道家思想精神的个别研究。
在总体研究上,目前只有两篇论文:《道法自然——新时期文学中的道家美学》和《当代新道家——“当代思想史”片断》。它们的发表时间都比较早,此后再没有出现这类总体研究的论文,可见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冷淡程度。
雷体沛的论文发表于1987年,论及的作家作品只截止到1986年。该论文把道家学派“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作为理论出发点.主要考察老庄思想如何影响新时期文学创作及其美学风格。雷体沛认为,新时期一部分作品在大自然的观照下确认着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从人类命运的高度来探索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这些作品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叙述分为三层:第一层,人与自然对立,人被强行带到了自然的伟力之下来认同自然;第二层,在大自然的启悟下,人对现实和自我进行超越;第三层,人生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融合中体现。这些叙述不同程度上体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等哲学思想。如果说,这一部分作品在表达人与自然关系上还带着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那么另一部分作品则把宇宙的本体意义纳入艺术的领域,超越人自身,更好体现“天人合一”的精神。换言之,在这些作品中,人的主体意识开始隐退,向完全的客观化过渡,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于是在文学之中纳入了宇宙的本体意义,文学本体和宇宙本体完全叠合。
樊星的论文发表于1996年,论及的作品则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该论文从思想史角度对体现道家思想精神的新时期文学作了轮廓式描述,论述了文学中的“当代新道家”问题。樊星把道家精神的悄悄复归溯源到“文革”时期,认为早在“文革”中便有了疲倦、迷茫、冷漠情绪的滋长与蔓延,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木然”、“坐忘”选择,逍遥派的看客心态,感伤的知青歌曲,绝望的地下文学,调侃的民间笑话等,都体现了道家“反异化”、“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的精神内涵。
……
书摘插画
插图

 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