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子+李家坟 赠送:我是艾利:我在海外的经历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混子+李家坟 赠送:我是艾利:我在海外的经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2891275
作者:宗沛妍,刘杰,塔娜达·萨湾登 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08月 
编辑推荐

  40年如昨,只因那终生忘也忘不掉的知青记忆
  天涯网点击过240万,令无数的老知青和知青子女感动

 
内容简介
  《李家坟》内容提要:
  一九六八年八月的南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充满传说的“李家坟”被选定为知青点。
  以徐荣光、联红霞为点长的十三名知识青年,入住了“李家坟”。面对知青之间不断出现的困难和矛盾,他们将如何处理?彼此间不经意产生的细微情愫最终的结果怎样?
  艾抵资,偷懒爱贪便宜,嫉贤妒能,人称“拿情犯”。她为了回城,排挤同伴,揭人短处,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得以如愿。而在相处中渐渐对她有好感的韩彤辉又该如何?
  何艳丽,由于出身资本家,受到个别同学的排斥,神经衰弱,在进入农村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时常产生幻听、幻视。她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最后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和周剑南的感情,随着他的参军会发生变化吗?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余抗修最终会因为大队医生杨学留下吗?
  李旭东虽然出身好,是个好青年,但性格比较耿直,给自己参军、抽工、升学等都带来了不少麻烦。
  还有口无遮拦、乐观开朗的方国庆,文艺青年王继红,会点小功夫的陈建军,为人老实的姜立新和黄为民……
作者简介
  宗沛妍,一九五二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九六八年九月到农村插队,七年后回城,当过工人,做过人事及财会工作,现已退休。我也不会作家的那些写作手法,更不具备那些虚构能力,文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真实姓名,我和其中的很多人现在还保持联系,当然不包括那些已经逝去的。文中的故事有些是自己亲历的,有些是听社员讲的,总之,都是我的回忆。
  刘杰,号混子,别号负五。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混出大学校门后混过新闻界、商界。北京与青岛均有餐饮投资与房地产项目,现属半居家赋闲状态。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自称是文学的文学作品,因经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而堕入商圈,自此远离了文字,狗刨式的运作方式在商海里一顿“扑通”,赚足了后半生的保障,于新世纪之初阴谋逃离商场,算是顺利逃顶全身而退。先后出版和发表中长篇《篮彩描金》、《精神中暑》、《四十还惑》、《非婚姻关系》、《再婚关系》、《非血缘关系》、《今天你过得好吗?》等。
  泰国女子塔娜达?萨湾登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童年时即要靠着自己努力赚钱才能帮忙维持家庭收支平衡,她在青少年时期因意外未婚怀孕而辍学,家人和朋友弃她而去,此后她被引诱到泰国芭堤雅、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卖淫,饱受非人虐待,还曾因参与吸毒和赌博被投入监狱。
目  录
《李家坟》
 1968年
 九月中旬,小山村活跃了——迎来了第一批知识青年,给这个终年见不到几个外人的山沟沟,增添了十三个新面孔。八男五女,竟没有一个重姓的。男知青:徐荣光、方国庆、周剑南、李旭东、王继红、韩彤辉、黄为民、陈建军,他们住在西屋;女知青:联红霞、姜立新、余抗修、艾抵资、何艳丽,她们住在东屋。
 1969年
 一转眼春暖花开了,小队的二十多头耕牛就不喂干草了,每天早、中、晚由专人负责把它们放到较近的沟岔、河沿吃嫩草。
 1970年
 春节过后,农历正月初十已经是二月十六日了,同学们都回来了。停了十多天的烟火,青年点儿冰冷冰冷的。
 1971年
 又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群山披上了绿色。
 一九七一年春天,布谷鸟又唱响了它的保留曲目——永远的布谷。
 牛马拉着铁犁,又穿梭在田野里、山坡上,蹚出了一条条黑褐色的崭新的平行线,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2年
媒体评论
  知青大姐写的很真实,描写得很好!总之我的拙笔形容不出的那种好。也许这就是情感的倾述吧!你们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但是错误的时代给了你们理想,比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有意思多了。我们不该忘记那段扭曲的历史!——虾里扒仁
我很喜欢看老年人写回忆知青时的生活,那样让我感觉到另一种生活。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太闲了吧,没有感受过奋斗的感觉呵!——鬼雨妹妹
那真是一个让人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年代呀!——如是往事
看着那个年代的事情心里总是酸酸的,即使是看开心的经历也依然。直到现在依然不是很明白那些整天揪人小辫子的那些人的想法,他们和那些人有多大的仇恨,可以把一个和他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折磨的人不人鬼不鬼。——小东东8405
因为我的妈妈是地主出身,所以从她嘴里了解到的那个岁月,有些和您说的不太一样,所以我非常感谢您能够从另外一个层面对那个时代的纪录,让我能更全面的去了解那段历史。我回去一定会把这篇文章给我妈看看,让她看看,其实不管在任何年代,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还是怀有良知。从您写的这些文字以及对大家的回复,我真的非常感动,这种淡定、这份宽容、这份大度、这份良知、这份含蓄、这份幽默……真的,这才是我所认识的中国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的文化,这才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力量啊!——墓头回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
东北山区,南山脚下,有个核桃树沟,住着六十几户人家,是当时的太阳升公社南山大队第六生产小队。
全沟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农户多半住的都是依山建造的茅草房子,唯独小队部是砖瓦结构,坐北朝南,一大四小五间房横在沟口,像个屏障,界定了沟里沟外。
队部的东屋,是小卖部。东房山上有个卖货的窗口,前面是通向沟外的大车道,大车道的东侧是一条从南山各沟岔儿流下来的山泉,形成了一条小河。河床两侧是一棵棵粗粗的杨树和柳树,河水顺着大道东侧流向正北。跨过丈把宽的河面,坎上就是李家坟。有两亩多地,离小队部平行不足四十米,算是全沟最大的一块平地了。再往东侧便是一面陡峭的石壁,上面长满了藤条青苔,遮住了早晨东升的太阳。
李家没有了后人,坟茔荒芜二十八九年了,杂草丛生,树木横林。每当夜幕降临之后,更显得格外阴森,常有鬼火飞来飞去,时疏时密。如果没有小队部门前那盏高高绑在松树杆子上的大电灯,通宵达旦地亮着,夜里几乎没有几个心红胆壮的英雄好汉,敢单独由此经过。传说,要是遇上“挡”(这是当地的说法,现在人们都知道的“鬼打墙”),就得整夜在这地方转悠了。
1968年8月初的一天,政治队长秦海农去沟外大队部开会,带回一个重要任务。城里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伟大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九月份就下达到各小队了。
上级要求在知青到来之前,一要盖好房子(青年点),二要备好烧柴,三要在队部附近选址建房,要有院子。国家给每个知青拨建房费、生活费共240元。当年吃国家供应粮,以后就吃队里打的毛粮,每人每年不得低于600斤。这样每年得多打一万多斤粮食才能满足。
盖房子不算什么大问题。砖可以到大队的砖窑去拉,秋后算账,房檩子、椽子、大梁、门窗等木料可以到小队集体的落叶松林子去砍;现成的门窗队里还有备料。石头呢?这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那是集体常年进现钱的副业之一;沙子,河床上取之不尽;玻璃,上级给拨了指标,更何况还有一大笔建房费。只是房场很难选定。
秦海农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复原军人,三十四五岁,工作认真,雷厉风行,当晚就召开了社员大会。那时候乡政府叫人民公社,每个公社管辖十七八个大队,每个大队管辖六七个生产小队不等,是集体所有制,农民都是公社社员。只有“地富反坏”四类分子例外,必须经过管制劳动,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再由社员大会评议通过,才能摘了这个“四类分子”的帽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公社社员。
针对房场的选定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戗戗了两个多小时也定不下来。

 混子+李家坟 赠送:我是艾利:我在海外的经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