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研究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军事 > 政治 >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研究丛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1月01日
  • 开 本:20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14218
  • 丛书名:资本主义研究丛书
作者:(美)西尔弗 著,张璐 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内容简介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依据国际劳工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新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长历史时段和全球范围的研究,揭示出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进程是相关的。通过对所选的全球工业一种有深度的、实证性的分析,分析了劳工运动的重心在国家之间转移及其与生产的地理分布的关系。作者提出,劳工运动爆发的主要场所在随时间而转移的同时,也随资本发展的新核心的起落而转变,论证了劳工运动(既作为原因又作为结果)深深地嵌入世界政治的动态体制当中。纵观现代劳工运动的历史,本书剖离出现时代国际劳工运动危机的真正的新内容。为反驳劳工运动已陷入终结性危机,本书最后对21世纪国际劳工运动可能出现的新形式做了探究。

作者简介

  (美)贝弗里·J.西尔弗(Beverly J. Silver)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著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合著)。

目  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和致谢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劳工运动与劳工研究的双重危机
 第二节 关于劳工与劳工运动的现状与未来的辩论
 第三节 世界一历史视角下的劳工抗争:概念与理论框架
 第四节 研究策略
 第五节 20世纪的世界工人:本书概要
第二章 劳工运动与资本转移
 第一节 汽车产业中劳工抗争的世界一历史模式
 第二节 从美国的弗林特到韩国的蔚山:汽车工人大罢工浪潮的历史再现
 第三节 后福特主义的技术调整?
 第四节 边界划分和“精益一二元”生产模式的悖论
第三章 劳工运动与产品周期
媒体评论
  贝弗里·J.西尔弗的这一内容丰富、实证性强、论证有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阶级性的分析,而这正是目前的学术研究所奇缺的。好!
  ——列奥·帕尼奇(Leo Panitch),纽约大学
  
  为了解读劳工运动,西尔弗通过扩大调查的地域范围,向我们揭示了当劳工运动在北美势弱的时候,却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顺利地进行。这是对现代政治论证争论的一大贡献。
  ——萨斯基亚·萨森(Saskia Sassen).芝加哥大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通过撇开卡茨尼尔森的第二和第三层面,我们也回避了一系列劳工研究中如正在进行的堑壕战的一系列棘手问题。①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意图是避免争论。比如说,我们在这里没有提出任何有关劳工斗争的激烈阶段与工人阶级意识的存在或缺失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这种意识的确切性质)的特定假设。正如E.P.汤普森所指出的,阶级意识在斗争中出现是有可能的,甚至可能性很大,也就是说,“在斗争的过程中,参与者发现他们自己从属于特定阶级”(Thompson,1978:149;亦可参见Fantasia,1988;McAdam等,2001:26)。或者,也有可能是在出现集体行动之前,人们必须首先在认知上发生重大转变。②同样可能的是,各种劳工斗争的主要浪潮,既不先于也不会必然导致我们可以意味深长地称之为“工人阶级意识”的发展。虽然去发现存在于集体行动与意识之间的模式化关系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但是,要想以关联的和动态的方法论对这里所包含的宏观一历史的一大批个案进行分析,并非本书所能够胜任的。
  此外,我们所选择的分析层面,看起来似乎是更偏向于用结构过程而非文化过程来解释劳工斗争的全球和历史模式。但严格说来,情况并非如此。的确,本书在很多地方都坚持认为,我们所描述的种种劳工抗争的模式不能被归因为文化因素。最为明显的是第二章的中心论点:在20世纪的进程中,在文化和政治背景极其不同的条件下,在大规模生产的汽车工人中爆发的劳工运动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此外,该章中的一个反常(冲突倾向最小)个案是日本,①而日本与该章所分析的最具有冲突倾向的例子之一(韩国),却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就像第二章所论证的那样,如果我们把不同的国家运动,不是当做独立的固定实体来看待,而是看做一个正在展开的系统整体中的相互关联的各个部分,那么,用文化来对各国之间劳工运动的差异加以解释,结果往往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


 劳工的力量——1870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资本主义研究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